观察二28(1 / 1)

经过一番客套之后,大家开始都快吃饭,因为平时在家里都是农村孩子可能吃肉的时间很少,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见到点荤腥,再说几个半大小子,也是特别能吃的,此时的他们早已饥肠辘辘,在看到桌子上这么多荤腥,已经忍不住的流下口水了。不过有长辈在此,他们也不能太多的放肆,虽然是农村,但是最起码的礼仪还是有的。没有一会儿,桌上的饭菜就一扫而光,到现在终于不用三娃子他们四神来收拾桌子了,其他的小孩子很自觉的把桌椅收拾好。

毕竟别人是长辈,又是主家,就算以前的那个傻子三娃子,现在也成了他们的主家,他们也不敢过多放肆,再说也沾亲带故,吃完饭,三娃子父亲询问到:“孩子们吃饱了没有?这饭菜吃起来还合口味,到这儿来了就不要太客气了,正在长身体的时候,要把饭吃饱”,几个表兄弟:“吃饱了,吃饱了”,至于他们称呼我父亲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喊二舅有的喊喊叔的,总之是乱七八糟,5个人各有不同。反正都是沾亲带故的,于是父亲慈爱的说道:“今天累坏了,小子们,早点回去睡,好好休息,明天还要干活”,几个表兄表弟嘴里硬撑着,然后像他们的小草屋走去。因为事先跟他们说了,这只是临时住处,等9楼建好了,就有好的条件了。等他们走了之后,三娃子他们也在院子里聊了一会儿天。说说家常话,通过一家人说话间,三娃子了解到那个有点矮矮胖胖的,叫做二牛,是那个谁谁家的是你表弟。那个有点瘦瘦的叫做二喜是他的什么亲戚?剩下的一个叫小五,一个叫豆子,还有个叫四宝。这名字取的连个姓都没有,就直呼小名,本来就没长大嘛。就像三娃子一样,没,就没有名字,只知道自己应该姓刘,平时就是三娃子三娃子的叫着。

聊了一会儿天,大家都各自回屋休息,毕竟是年轻气盛,三娃子又和小梅经过了深刻的交流,因为今天不是很累,来了几个表兄表弟。于是两个人又躺在床上说起了悄悄话,当然这些话是属于两个人听的。也不知聊了很多酒,也不知道什么时辰,于是他们就睡去了。

隔天一大早,三娃子他们还没有起床,而隔壁的工地已经吵吵嚷嚷起来,他们已经开始了施工。这也是三娃子没有想到的,原来有压力才有动力,这句话说的是对的,一点也不假。王大叔他们在天还没有亮就已经出发了,拉着他们的行李,准备常住在工地上,日夜不停的赶工。

三娃子他们也被隔壁的动静吵醒了,于是也纷纷起床了,洗漱完毕,各自都到了小酒馆儿,这时的那几个表兄表弟也来到了小酒馆,因为毕竟是一个新的工作,不能让主家等着自己,自己也要主动一些啊,来到第2天前期的准备工作是必须要的,于是在三娃子他们家人的指导下,其他5个人被分配了各种工作,例如摘菜的摘菜。清洗的清洗,打扫卫生的打扫卫生,忙得不亦乐乎。表兄表弟们也不敢偷懒,叫做什么也就做什么,先期的准备工作,一是要工地上那些人的伙食,另外一方面又要应对店里的客人,所以准备工作也是有不少的。但是人多力量大,做事也快。

小饭馆前期工作准备差不多的时候,已经差不多日上三竿,也是快要上客人的时候了,于是在三五娃子他们的指导下,大家都准备好了迎接客人。

三娃子抽空到工地上看了一眼,工程的进度还是蛮快的,因为大家的努力好像浑身充满了力量。

就这样又过了几天,三娃子和那些表兄表弟也逐渐熟络起来,彼此也相识了。通过三娃子的观察,这几个人当中二牛和四宝性格有些木讷。人比较忠厚,适合在厨房干活,二喜小五和豆子。都是属于那种性格活跃,比较跳脱的人,能做到举一反三很快的能适应环境,教的东西很快就能学会啊,接人待物等等。

这些天他们白天在酒馆工作,等晚上吃完饭的时候,三娃子,就要教他们如何接人待物,如何做事,如何跟客人交谈交流以及引导客人。

三人也是聪明,二喜和小五斗子三个人,没过几天都已经上手了,本来厨房是有三娃子的父母在那里做事,现在只有三娃子的父亲和二牛四宝三个人。自己的母亲和小梅在后院做一些别的事情。

这下小酒馆又出现了以前的状况,二喜小五和豆子分别有人站在路边招呼着迎来送往的客人,满面笑容的把客人迎接在店内,落座之后为客人介绍本店的特色,有什么酒什么美食。二喜小五和豆子也是比较机灵的人,客人吆喝,小二这边马上就来了,因为三娃子教导我客人一叫马上过来,微笑服务。细心询问客人需要什么?让客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经常说什么样的人适应什么样的工作,三娃子通过几天的观察确定了他们的性格以及适应的工作,看着现在的小酒馆三娃子也是比较欣慰。

经过这么好一番的折腾,终于走上了正轨,就像一台机器一样,只要各部件完整,机器就会不停的运转下去了,现在的小酒馆就是这样的情况。有了稳定的供应商,镇上那些种菜的家里有菜的和那些打鱼的,和自家有多余的牲畜的都会来卖给三娃子他们家。

而不用跑一二十里的山路,跑到别的国家卖,这样就省了脚程,又卖到了钱。

甚至有一些柳河镇的人会拿来一些自家的东西来他家换酒吃,婚丧嫁娶的,也会到他这里换一些。都是乡里乡亲的,而三娃子他们家也不是那么吝啬的。总是有意无意的多打一些。这换一种方式就是酒便宜了很多。不过话还要说明白的,让别人知道,自己给他便宜了,酒多打了,这样就把人情世故做到位。

乡里乡亲的生意也要做,毕竟那些也是进项,顺便还让人们觉得三娃子家酒好,而且给自己人又便宜,所以说沾亲带故的人生意最好做,钱也最好赚。

毕竟现在柳河镇如果全部使用自己家的酒,这也是一个稳定的收益,反正有肉吃就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