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张维民的“挑衅”(1 / 2)

从陈勇贵口中得知,现在的公社会定期送赤脚医生去县医院跟班学习,这个制度就跟后世研究生定向就业一个道理,从公社出来的,学习培训完了还得回到原来的公社去。

1935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是28岁左右,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国民的体质好了一点点,但平均寿命也只有35岁左右。

而偏远地区的情况更加严重,甚至连20岁的寿命都没有,婴儿的死亡率更是奇高,所以医疗卫生问题就摆在了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前,传统的名医大多住在县城里,而且医疗费用很高,一般农村家庭也负担不起,乡镇以下的行政区域看病很难。

而在1976年的现在,一般的大队和生产队有卫生室,公社就是卫生院,再往上就是县医院,大部分都是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能去县医院的已经是极少数了。

交通不便,距离也远,危重症患者,抬到县医院的时候,基本也没了抢救机会。

因为洞口大队的集体经济较为落后,合作医疗资金缺口较大,以至于大队下面的生产队基本上都停办了合作医疗,只有大队上还保留有卫生室,而张维民这次培训回来就直接在大队卫生室了。

张维民跟着陈勇贵到了公社门口,统一在这里集合,等其他大队的参训人员一起去县里。

两人提早来了一些,所以没那么着急。

“你先去换点粮票和油票,我去里面看看,等下顺便也带你认认门。”陈勇贵一边催促着给张维民指路,一边熟稔地跟来往的公社干部打着招呼。

按照陈勇贵来时的指引,张维民把该办的手续都办好了。

公社陆陆续续又来了十几个其他大队的参训人员,不过在这些人里面,张维民是看着最年轻的了。

“哟,哪个大队的俊后生”,参训人员里面有一半是女性,不知哪个起了个头,女学员们兴致勃勃地围在了张维民身边一阵打量,有个别大胆的甚至还偷偷上手了。

哪怕张维民两世为人,也有点遭不住,何况这些女学员大部分都有丰富的“经验”,又是赤脚医生的后备人选,这调侃的力度和层次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维民!过来一下”,陈勇贵“饱含深情”的一声喊救了张维民于水火之中。

张维民慌不择路地跑向陈勇贵。

公社卫生院,此时的张维民一路上打量着这一所基层医院,虽然较为简陋,但是放在当下,也是可圈可点的。

不过张维民还是在心里不断地跟后世的乡镇卫生院进行比较。

通过了解,龙门公社现在有35位医疗人员,包括10名医生,10名护士,公社自己的3个赤脚医生和其他人员,目前有30张床位,治疗方式中西医都有。

之所以公社也配备了赤脚医生,也是因为很多时候也是要去走家串户的,这也是跟其他大队保持密切联系的一个重要渠道。

此时,靠近门边的一床病人引起了张维民的注意,3个年轻医生神情紧张地围绕着病床在小声交流着,一名年纪稍大的医生询问着患者的病情变化。

“患者年龄32岁,现在产后第二胎,按脉微弱且涩、经血量少,一直不净,腹部时常疼痛,但不剧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