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澶渊之盟祸福依(2 / 2)

战场上硝烟弥漫,鲜血染红了大地。敌我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一时间难分胜负。

随着一阵激昂的战鼓声响起,宋军变换队列,形成一个箭镞队形,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阵。他们士气高昂,勇不可挡,不过一个时辰就突破了辽军的铁马防线。

寇准站在城楼上密切关注着战局的变化,他不断发出指令调动兵力支援关键部位。寇准发现辽将萧挞凛躲在辽军大帐后部举青帜旗指挥,便命弓弩手以八牛弩将其射杀,萧太后和辽圣宗此时正在远离战场的大帐里等待前方佳讯,闻之大怯,先行后撤五十里。

有样学样儿,辽军旋即溃不成军,丢盔卸甲狼狈而退。

在形势对辽不利的情形下,萧太后和辽圣宗通过宋之降辽旧将王继忠与真宗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遂派人前往辽营谈判,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是为“澶渊之盟”。

关于“澶渊之盟”这个话题,无论是当时之人还是后世之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有些人认为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而另一些人则将其视为无上的荣耀。持前一种观点的人觉得,堂堂大宋朝竟然开创了向小小的契丹纳贡的先河,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然而,持后一种观点的人则坚信,这实际上是一份和平协议,为大宋带来了长达百年的和平岁月。何况所谓的纳贡对于当时的宋朝来说,并没有构成多大的负担。

至于宰相寇准,作为促成此次“盟约”的主要推动者之一,自然会以此为荣。他邀请了几位同僚一同饮酒作乐,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时刻。为了增添欢乐气氛,他们甚至请来了几位歌伎前来助兴,使得整个场面更加热闹非凡。

寇准的心情愈发畅快,他站起身来,高举酒杯,对着在座的众人慷慨陈词。

“诸位,今日我们在此欢庆,并非只因这‘澶渊之盟’。更是因为我们为大宋争取了百年和平!此乃我等之功,当浮一大白!”

众人纷纷响应,一饮而尽。此时,一位歌伎走上前来,轻启朱唇,唱起了一首悠扬的歌曲。

歌声悠扬,如泣如诉,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历史的沧桑与变迁。寇准等人沉浸在歌声中,思绪万千。

曲罢,寇准不禁长叹一声:“希望后人能记得我们今天的努力,莫使这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变了味道。”

此刻的王钦若却陷入了深深的不安之中,他的内心犹如被一片乌云所笼罩,沉重而压抑。他默默地坐在书房里,伸出两根手指轻轻抚摸着自己脸上那颗显眼的肉瘤,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和迷茫。

他独自寻思了半日,一个结论渐渐明了:由于自己在大名城时表现得过于懦弱,像个缩头乌龟一样不敢与寇准对抗,这必然会让寇准对他产生不满和轻视。以后想要再得到寇准的认可和重视恐怕是难上加难了。

想到这里,王钦若不禁感到一阵沮丧和无奈。

经过一番艰难的斟酌,王钦若决定采取一个明智的举动——向真宗提出辞去参知政事的职务。他深知,以目前的形势来看,继续留在朝堂之上可能会面临更多的麻烦和困境。与其接下来被人排挤和冷落,不如主动请辞,以退为进,或许还能保住自己的一点颜面。

这种无罪而罢,虽然算不上挂冠而去,却也表现出知所进退的意味,既体面又为将来重新出山埋下了伏笔。

说话间,时光已流淌至真宗景德四年(1007),一件足以影响北宋历史厚度的事件正在路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