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宜阳尾声79(1 / 2)

说到这,公仲侈的心中同样是五味杂陈。

当初先是楚国派苏秦来使,提出合纵之事。①

说韩国地势险要,城池坚固,装备精良,士卒勇武。

凭借国家的强大和君主的贤明,如果对秦国俯首称臣一定会为天下耻笑,死后更是无颜见列祖列宗。

说服韩君加入合纵之盟。

接着又是秦国派张仪前来对大王提出连横之策。②

说到韩国小国寡民,粮不过二岁之所食,兵不过三十万。

而秦国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不可胜计。

各国不考虑自己兵弱粮寡,却听信鼓吹合纵者的甜言蜜语。

不顾及国家的长远利益,只听信一时的空话,贻误君主。

秦国若攻六国,则如泰山压顶,势不可挡;又如恶来擒拿婴儿,易如反掌,威胁韩国与秦连横。

韩国思虑再三,还是决心加入合纵之盟,与秦国一较高下。

且韩君言及其虽死,必不能事秦。

这才有了后来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的往事。

可惜最终联军折戟函谷关下。

之后韩国无奈只得顺从秦国,割让了数城之地。

然则秦国欲壑难填,韩国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而后得一夕之安寝,然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

且韩国奉之弥繁,则秦国侵之愈急。

韩国乃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则火不灭,实非长久之策。

故而再次与秦国交恶,这便有了秦韩两国连续十数年的交战。

最终酿成了这绵延近年的宜阳之战。

韩国在秦楚两国之间的斡旋,说好听点叫纵横捭阖,说难听点不过是夹缝求存罢了。

犹记得当初张仪的话,“韩国事秦则安,不事秦则危”③。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大致便是如此了吧!

张仪的话是那么的霸道,又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即便是作为当事方的韩国,也不敢当面反驳!

秦国的威势由此可见一斑。

而如今秦国既然决心要夺取宜阳,不论是出于秦国本身战略的考虑,还是出于秦王和甘茂的谋划。

秦国一定能够做到,也必须要做到。

区别只在于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而公仲侈的决定,便是希望韩国保存更多的实力。

同样也是希望秦国不要有太大的损失,从而避免秦国更多的追剿。④

现在的韩国只有被端上几案等待别人分食的命运,而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格。

“杨达啊,宜阳既然早晚要丢,那继续死守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