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学舍趣事 战役初解35(2 / 2)

但他们却是错判了这块地盘的重要性,河套地区属西北宁夏、延绥两镇管区中央,可谓是明边镇的门户。

而且更加错判了蒙古的用心,他并非是想要利用这处平原驻牧,豢养牛、马,而是为了更加方便的完成日后的抢掠。

这个平原地区,背靠“几”字形黄河湾,和贺兰山以东的阴山、狼山,山的后方就是鞑靼汗国的鄂尔多斯部落。

秦汉时期,蒙恬、卫青北击匈奴,隋唐时期突击突厥,还有两宋时期的辽金夏之战,都发生在这里,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所以曾铣上疏,请求嘉靖批准自己出兵,收复河套平原,这个决策并没有错,而且如果能够成功,还要记大功一件。

而且这个时候,正处在鞑靼汗国内斗的时候,趁虚而入,必能有所收获,若是处理得好了,结束北元历史都有可能。

就算最差的结果,也能够迫使蒙古军移营黄河之北。

只要两军之间相隔黄河天堑,那防守起来就有保障得多,光是击敌于半渡这一条战法,就足以让蒙古军有所忌惮。

可做这一切,都还要有一个前提:嘉靖得愿意把他修道的时间,匀一点出来,看看塘报、征兵、运粮,商议对策。

更重要的是,还要承担失败的风险和批给很多要用来修缮道宫、修玄的银子。

事实证明,嘉靖起初在看到曾铣奏疏中“此一劳永逸之策,万世社稷所赖也”等诸多满腔热血的发言时,也大受感染,给兵出钱,让其能修边墙、制火器,并得以在浮图谷大胜蒙古军。

(由此可以看出,边军战力还是有的,战之胜败,关键在领导人,同样的军队,到了仇鸾手中,又是另一番景象。)

但坏也就坏在这里,此人对于战争有着异于常人的执着,据说除夕之夜,还要带将士夜袭蒙古。

在这个重要的关头,先前胜战产生的得意、自身卓越的军事天赋,都强烈的催促着他要再接再厉,在三边总兵这个岗位上,为朝廷作出更大的贡献。

《奏请收复河套疏》便此起草出来,被送往了京城。

重新回到战场的分析上。

趁着鞑靼汗国现在处于内乱,用夜不收、墩军刺探出蒙古在河套地区的布局和营区,从宁夏、延绥两镇,分东西两路出兵,成百骑劫营之势,退兵克敌不日可成。

之后,只需移明军大营北上,驻扎黄河边,再加强河套地区,东北长城偏头关的驻防力量,可保三边无忧。

关键在如何解决,由这封奏疏所引发的夏严之争。

其次,大同镇则是位于内长城以北,统领七十二城堡,东接宣府镇西陲西阳河镇台口(今河北省怀安县境内),西至丫角山(今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口子村东山),延绵六百四十七里。

有“皆峻垣深壕,烽堠相接”一说,凡通车、马的隘口,都设“百户”防守,就连只能容得下樵夫牧民独身通过的隘口,也安置边兵戍守。

最多时曾统兵十三万余,战马超过五万匹,达到全国的十二分之一的兵力,属京师西侧“拱卫神京”的屏障。

此处的外长城依山而建,北边面向鞑靼汗国右翼脱靴城的瓮城城门内,设了一处马市,整体上来看,是一个纵深的梯次防御体。

七十二城堡按地位位置,从北往南分为“极冲地方”、“次冲地方”、“稍缓地方”属于易守难攻的布局。

宣德名将于谦《云中书所见》中,便记载道:

目极烟沙草带霜,天寒岁暮境苍茫。

坑头炽炭烧黄鼠,马上弯弓射白狼。

上将亲平西突厥,前军近斩左贤王。

边城无事烽尘静,坐听鸣笳送夕阳。

整个军事布局地形图细看下来,俺答起初选择这处作为主攻方向,并非最优的进攻路线,是他提前大同总兵张达太弱?

还是他就自信自己能到明王朝的首都?从他后来选择的位置来看,应该是后者。

思来想去,徐正卿得出了一个结论,张达、仇鸾二人的确是“人才”,就是可惜没生在敌国,艹。

不然,下次见到头都给他们打歪。

最后一处是长城古北口,也就是三年后,俺答在收取仇鸾丰厚的贿赂后,选择的进攻位置。

说起来,此处所以能成为雄关隘口,还是从明朝开始的。

洪武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令徐达建古北口关城,加修大小关口和烽火台等设施,自此西北的居庸关、东北的古北口便成了明王朝首都的两个重要门户。

大同镇和古北口,都是易守难攻的布局,却偏偏被短时间内击溃了,到底是北元时期的蒙古军太强,还是镇守边关的将领太弱?

纵观明王朝历史看来,徐正卿觉得应该是后者的因素居多,若是北元时期的蒙古军真有那么强,怎么会在围京之后,被于少保又如何护卫得了京师?

这个时期的蒙古军相关的配备,徐正卿在翰林院的藏书库倒也能查到一些,从史书的记载上来看,大抵还是保留了元末时期的水平。

战力成谜的骑兵为主。

皮革盔甲、护心镜、蒙古弯刀、战斧外加弓箭袋三件套,火器相关的装备,数量不多,最为棘手的攻城武器,应该就属于他们让波斯人改进的回回巨炮。

战力与几十年后的后清政权相比,应该还是差上不少的,不然他们后来也不至于被灭国。

那么问题又来了,对付蒙古骑兵的最有利手段是什么?

徐正卿坐在书桌前,看着地图,手指在桌面上有节奏的敲动,思绪忍不住往戚继光抗倭成功,北上抗虏的成就上去想......

闻名后世的鸳鸯阵、拒马阵,应该是他专门为蒙古军准备的战法,这种战法上的优势,似乎一直延续到了明末时期。

就是可惜了,万历、天启两朝都有畜生。

自建立伊始,未尝一败的戚家军终究是以最悲壮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方地形分析完毕,徐正卿脑海中忽然冒出了一个念头:不如让胡宗宪日后跟我混算了,反正我已经被归入了严党一营。

按照历史的正常走势,他是要“加入”严党的,而且第一个跟他接触的严党人员应该就是赵文华。

也正是因为他“加入”了严党,才能够在仕途上走得顺畅,顺利地在抗倭战争中,提拔出“俞龙戚虎”两位猛将来。

只可惜,他现在大概父母接连去世,丁忧在家守孝,顺带着奋发刻苦攻读《武经》兵法书籍。

想罢,徐正卿也打开了从藏书库中借回来的《武经七书》,孜孜不倦的研读起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