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赴宴途中(2 / 2)

李鼎说话的语气虽然轻柔,却不怒自威,自带一股毋庸置疑的气势。

在左千牛卫大将军孙绍辉的手势指令下,千牛卫们立马重新回归到整齐的队列中。

李鼎看出身旁的耿明似乎仍然有些不自在,很是大度地宽慰道:“耿爱卿战功彪炳,多番扬我大唐国威。这次平定西境倭戎部落犯边之乱,更是上保我边境安宁,下护我百姓周全。你是大唐的功臣,百姓对你的拥戴,你是完全当得起的。”

耿明看李鼎并没有展现出雷霆震怒,心中虽然还是紧绷着,但如今还是身处在人潮汹涌的闹市街道,一时也不好多辩解什么。

只得在马上朝李鼎躬身先施一礼,谢恩道:“多谢陛下宽宏体谅,微臣感激不尽!”同时在心中坚定了自己之前萦绕脑海中很久的一个念头。

毕竟是君臣有别,李鼎轻轻拍拍耿明的左肩,示意这件事就过去了。

接着李鼎下令继续出发,不时地向街道两旁的人群微笑,点头,挥手以作回应。

一路走来,景阳城内道路两旁的百姓看着缓缓走来的李鼎和耿明,纷纷放下手头的事情,全神贯注地瞻仰着大唐的君主和军中的冠军。

......

为了缓解耿明的不安情绪,同时也是想要排解回宫这段路程的无趣,李鼎主动和耿明两人之间探讨交流起一些关于当下时政及历史兴亡更替的看法和见解。

“耿爱卿,你以为如何可以让我大唐境内所有的子民都能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呢?”李鼎率先向耿明提出了第一个问题。

耿明知道李鼎有心考校自己,却在当下有些犯难。若是直言相告,恐有居功卖弄,小觑君上之嫌;可要是不能如实回答,势必会让李鼎察觉出来,无端制造出君臣之间的嫌隙。

两难之间,耿明打定主意,率先降低姿态,以退为进,摆正好自己的心态。

稍作一番思索后,耿明开口说道:“陛下威加四海之滨,恩服八荒之地。微臣现观大唐境内,可谓是政通人和,百业振兴。陛下乃当世明主,治国理政自有章法。微臣乃军旅行伍出身,只知兵事,未曾接触过政事,又岂敢妄言误国。”

耿明一通言论下来,惹得李鼎龙颜大悦,因为刚刚一起波折而引生出的一丝不快此刻也早已抛之九霄云外了。

“哈哈哈,耿爱卿从军多年,足迹也曾遍布大唐各地。朕知道耿爱卿你是一个很有想法的青年志士,在朕面前也就不必藏私守拙了吧。”

李鼎转头看向耿明,故作轻松地安抚道:“耿爱卿不必多虑。你我君臣二人权当是闲聊。”

可能是想让耿明彻底安心,还不待耿明回话,李鼎继而戏谑说道:“爱卿姑妄言之,寡人姑妄听之。”

耿明知道李鼎需要自己给到一个比较中肯的答复,于是也不再忸怩,认真回答道:“陛下自即位以来,天下承平久矣。眼下四处流民渐渐返乡,期望朝廷能够给到妥善安置。微臣愚见,以为欲安其民,必先定其居、除其忧、富其家、后其乐。”

“说得好!”

李鼎给到耿明一个鼓励,旋即问出了另一个问题:“前朝的废晋时期吏治混乱,致使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南北分裂而治,五胡十六国割据纷立的动荡现象,弄得天下民不聊生,百姓死伤无数,爱卿对此有何高见?”

耿明虽然受到了李鼎在第一个问题上的肯定,因其也是一个谨小慎微,懂知分寸之人,所以谦虚应道:“陛下面前,微臣岂有高见。唯有一陋见浅说,望陛下明鉴。”

“吏治不清,关键在反贪。诸侯割据,本质是控权。”望着李鼎投来问询的目光,耿明郑重其事地说道。

李鼎听闻此言,怔了怔,而后抑制住自己的兴奋之情,评价道:“一针见血!”

顿了顿,李鼎带有一丝激动之意,提出了第三个问题,“朕若是想要强我大唐,复兴前朝霸秦强汉伟业,开疆拓土,令万国来朝,何如?”

耿明端正了一下自己的坐姿,在马上朝李鼎拱手施礼,“微臣斗胆,强国之大要,在明律令、信赏罚、重教礼。”

李鼎对耿明的这个建议也是频频点头,表示颇为认可,赞叹道:“想不到朕的耿爱卿不但在打仗方面十分在行,朕觉得,耿爱卿在处理政事这块儿也是很有见地的嘛。”

跟在李鼎、耿明两人身后的群臣听了两人的三次问答后也是相继点头附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