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 / 1)

陷入绝境的袁绍深知:一味避战畏战、被动挨打,只有死路一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公元191年,公孙瓒率大军进驻界桥,袁绍得知,决定背水一战,集中兵力向界桥进发,界桥大战一触即发!

袁绍主动来战,公孙瓒求之不得,亲率大军迎战。两军对垒,旌旗招展,铠甲光照天地。公孙瓒的中军是三万人的步兵,中军两翼各有五千名骑兵,骑兵中的白马义从是公孙瓒精心打造的骑兵特种兵,由公孙瓒挑选三千精锐骑兵组成,这些骑兵全都骑着白马,箭术高超。

白马义从的作战方略是:在发动进攻时,“左射右,右射左”,箭如雨下,杀伤力巨大。具体来说就是左边的骑兵把箭以45度角射向右边,右边的骑兵把箭以45度角射向左边。这种战术的威力体现在:一是先发制人,将箭铺天盖地的射向对方阵地,打乱对方阵脚;二是打击面广,把箭45角度向上左右交叉互射,不仅可以射到后排的敌军,还可以让箭从正面、左面、右面射向对方阵地,让敌人举着盾牌都防不胜防。

袁绍对白马义从的战术早有耳闻,他已想好了应对之策:要想击败公孙瓒,首战必胜,首战必胜的关键是击溃公孙瓒的白马义从。

为了对付白马义从,袁绍花重金招募了八百名勇士,组建了一支敢死队。袁绍派麹义率领敢死队冲在最前面,另派一千名弩兵混在敢死队中间。袁绍故意让步兵和敢死队隔的远一些,之所以这样布阵,一是可以骄敌,让公孙瓒坚信只要他派出白马义从,就能轻而易举的消灭袁绍的敢死队;二是激怒公孙瓒,让公孙瓒觉得袁绍在藐视他,公孙瓒一怒之下极有可能立马派出白马义从痛击袁绍的敢死队;三是示弱,让公孙瓒以为袁绍害怕白马义从的冲击,不敢让步兵方阵紧跟在敢死队后面。

袁绍想通过这个布阵,诱使公孙瓒派出白马义从,一旦公孙瓒率先把王牌部队白马义从派出来,他的敢死队和弩兵抵挡住白马义从的箭雨后,待白马义从迫近,敢死队掩护弩兵发动突袭进行反击,冲散白马义从的阵型,白马义从的阵型散了,也就没有了冲击力。麹义率领的敢死队是一个诱饵,如果敢死队把白马义从引出来了,就完成战略任务了。

袁绍赌公孙瓒轻敌,一开始就扔出王炸,派出骑兵,让白马义从率先出击。如果公孙瓒不轻敌,不先派出骑兵和白马义从,而是采用常规打法,先派步兵跟袁绍的敢死队和弩兵短兵相接,等袁绍派步兵出击时,公孙瓒再派出骑兵和白马义从冲击袁绍的步兵,这样打的话,袁绍必败无疑。

天助袁绍,公孙瓒果然中计,公孙瓒见袁绍的一小股部队居然敢率先发起攻击,向他的大军冲过来,嘴角露出轻蔑的微笑,立马扔出王炸:公孙瓒令旗一挥,白马义从率先出击,其他骑兵紧随其后,白马义从一边突进,一边射箭。箭如雨下,麹义命敢死队员和弩兵们聚拢,举起盾牌,组成一道“盾墙”,敢死队员和弩兵蹲下,躲在“盾墙”后,麹义看到白马义从冲到离敢死队只有数十步的时候,命敢死队员们举着盾牌起身,掩护弩兵发射,千张强弩同时发射,白马义从始料不及,公孙瓒的骑兵纷纷中箭落马。

麹义和敢死队员举着盾牌,拿着长矛,奋力冲杀,将中箭落马的骑兵用长矛刺死,与公孙瓒的骑兵短兵相接,肉搏厮杀。公孙瓒的骑兵死伤惨重,骑兵指挥官严纲在混战中被刺死,群龙无首,公孙瓒的骑兵乱了阵脚,调转马头往回跑,后面的步兵见骑兵往回跑,也慌的一批,纷纷往回跑。公孙瓒的骑兵阵型大乱,骑兵和步兵四散溃逃,相互踩踏,袁绍见状,发出总攻的命令,袁绍的步兵迅速出击,追击慌不择路的公孙瓒军。

袁绍的步兵跟在麹义的敢死队后面冲杀,所向披靡,一路杀入公孙瓒的后方大本营,公孙瓒的守备军不敌,纷纷溃逃,麹义将公孙瓒的大本营四周的军旗全拔了。

袁绍见公孙瓒败局已定,没有随大部队乘胜追击,在一处断壁残垣前停下,田丰率领百余名士兵跟随在袁绍左右。这时,前方冲出来一股公孙瓒的士兵,田丰见状,命士兵们护送袁绍退到墙后,田丰让士兵们在袁绍四周层层设防,用盾牌筑起一道到防护墙保护袁绍,公孙瓒的士兵用箭射不中袁绍,也靠近不了袁绍。这时,袁绍的大部队凯旋而归,公孙瓒的这股士兵见势不妙,逃之夭夭!

界桥大战,处于弱势的袁绍在极端不利的形势下逆袭成功,占据优势的公孙瓒指挥不当,采用了错误的战术,一败涂地。界桥会战后,公孙瓒在次年发动了龙凑之战、巨马水之战,愣是打不过袁绍,袁绍成了他的克星,正如曹操后来成为袁绍的克星。袁绍通过发动界桥大战,遏制了公孙瓒南下吞并冀州的野心,打破了四面楚歌的被动局面。界桥大战是袁绍称雄冀州的关键战役,通过此战,袁绍巩固了自己在冀州的势力,稳据冀州之地,然后向四方拓展,最终消灭了公孙瓒等诸侯。

袁绍在界桥大战中获胜,让袁术、公孙瓒、陶谦三方联盟的实力被削弱,也让曹操间接获利,让曹操避免了被袁术、陶谦、公孙瓒三股势力夹击,同时,因为有袁绍这个强援做后盾,曹操可以安心的征伐豫州各路诸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