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决定事业的大小?32(1 / 1)

之后两年,夏漪公司的业务突飞猛进,先后接到两个上百万的订单,其中一个**企业的项目,公司还参与了投标,让公司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除此外中间还穿插做了几个几十万的业务,包括运动场的高杆灯和球场灯的安装项目,那段时间着实让两人忙得脚不沾地,恨不得有分身术,大有必需要扩充人手的架势,夏漪意气风发,觉得乘着这架势一定能更上一层楼。但这些项目一个个收尾后又开始出现缓冲,之后在几个新项目上连连失利,业务量也少了下来。

做工程就是这样,要么忙死要么闲死。过后夏漪想起来当时投标的事真是操作得一塌糊涂,只是当时的情况对夏漪比较有利侥幸中标而已。投标限定的三个品牌,一个品牌厂家只能授权于一家公司去参加投标,这样就只有三家公司去投标,某知名品牌的经理因为认识夏漪多年,可能也没物色到更合适的公司合作,找到夏漪谈好把授权给了她们公司;业主正好也偏向这个品牌。但中标之后各种问题就暴露了出来,一是公司实力薄弱,这次项目的金额庞大,前期成本需要筹资或贷款,小田是没有钱也没有固定资产的,全靠夏漪抵押了房子贷到款,厂家收到全款后才发货。二是业主方面要求延期收货,大量的货物不得不找临时仓库堆放,几个月存放费都花了几千。好容易货物顺利送达业主工厂,但合同上的付款条款是分四次付完,所以当时到帐的货款也只能还利息。等收到第三批货款后,贷款还完夏漪才大大松口气。然后,合作的厂家经理来提分成的事了,二三个点就好几万了,小田听了很不乐意,本来只想给个红包打发的,但厂家的人哪会干亏本的事,毕竟没有授权,你连参加投标的资格都没有呢;夏漪说,公司小格调不能小,在人在事只要是合作了就不能过河拆桥,就当少赚点。但有个残酷的现实,就是,她们还是格局小了,中了标只用小钱打点了几个担当,上头的的领导连招呼都没有去打,更别说其他,这就注定了她们公司后面在**企业的业务会越来越少。

小田长期疏于钻研学习加上又懒散,这时已经完全处于听从安排搭手做事的状态,完全没了刚进**企业时的那股子气势了。也有可能她被夏漪逐渐强势的做事方式压制住了。但她如果想逆袭也不是不可能,毕竟她比夏漪年轻头脑还灵活,只是她已经习惯了,反正我不拼命也会有业务,何必那么累。

其间,夏漪的同学小方公司在邻市建新工厂,他告诉夏漪这个工程由总包采购灯具,总包也是和公司有关联的人,只要价格谈好问题就不大。夏漪联系了总包,按要求报了价,经过议价和小幅度让步,这个合同顺利签定了。夏漪没有告诉小田。这是理所当然的。

夏漪独自开车几小时去邻市看现场,和现场负责的业主沟通技术要求。货到武汉那天是晚上,有个麻烦就是货是从两个地儿发出的,到达的两个物流相隔稍远,夏漪算了一下,找一个大货车跑两个地方装货的费用不如找两个小货车分别送到邻市,整个晚上夏漪都在打电话四处联系司机,十点多总算是找好了两个合适的车,约好第二天中午前到达邻市工厂。第二天夏漪提前开车过去现场等司机。等所有货物放置好清点完,已经是一点多了,跟司机结完帐他们先回去了。夏漪要等业主上班后签收,已是忘记了还没吃午饭。

过了几个月,有个做汽车标准件的厂打电话到公司,说想把全厂的工厂灯换掉,改善一下车间的照明效果,让她们给做个方案。这个厂六七年前在武汉建厂的时候,供灯的就是夏漪公司,当时用的还是金卤灯,两年前夏漪去这个厂看过,但他们当时还没有换灯的计划,夏漪留了名片就走了。这次厂里要拓展其他的业务,想把厂房焕然一新,以便邀请新客户来参观。

小田没有做过方案,不知道该怎么动手,夏漪也不说她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只说她来借鉴别人的方案试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