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陈韪旧闻127(1 / 2)

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

长安端门空前繁华,因为今天是长安三年一次的进士放榜日,是无数寒窗苦学的学郎最为憧憬的一天。

“归海姐姐,归海姐姐,快来快来!”

熙攘人群中,一孩童衣着本色麻布衣,十五六岁模样,穿梭在人群之中。

而他后面,跟着一位衣着蜀锦裙,头绾惊鸿簪的女人。

“陈韪!别跑这么快,我快跟不上了……”

女人边跑便喊。

“哎呀姐姐,没时间了,一会就到放榜的时间了,我要提前去看看!”

男孩便跑边笑,发觉女人离自己有点远,便停下脚步回头走去。

走了几步,终于发现归海衣正躬着身子,双手扶在双膝上,大口喘着粗气。

“姐姐,我们一起走吧……”

归海衣抬头,一张圆润玉泽、玲珑可爱的脸映入陈韪眼中,阳光弥漫在归海衣脸上,秋波微转,显得朦胧美幻。

“你终于知道等等你姐姐我了!”

归海衣抬起身子,面露怒气,双手叉腰,愤愤道。

陈韪嘟起嘴,一脸委屈,归海衣见状,不由得笑道:“哈哈哈,好了陈韪,不逗你了,我们走吧。”

“归海姐姐……”

归海衣向端门处走去,陈韪也缓过神,跟了过去。

进士三年一考,放榜于长安城的端门或者闹市。

虽然在大唐,考中进士并不能直接做官,但可以获得做官的资格。

获取资格之后便是吏部选官考试,其标准包括身、言、书、制四条,即体貌丰伟、言辞辩正、书法道美和文理优长。

吏部选取官员考试及格之后,便是真正进入仕途,会被授予九品之类的小官官职。

有的官职还有试用期,试用期一满,便由朝廷正是任命官职。

大唐可以买官,不过买官一事需要很多钱财。

那些寒门弟子只能通过科举来成就自己。更何况大唐本就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皇朝,那试图通过科举来翻身的人数不胜数。

此时距离端门足有百米,已是人满为患,里面有幽怨声,也有欢呼声,很是嘈杂。

陈韪看着挨山塞海、水泄不通的人群,心里也知道这一时半会是看不到了,忧郁的表情自然也就浮现在脸上。

归海衣劝道:“陈韪,如果你想看这金榜,那可要等一些时间呢。”

“没关系,能等多长时间?最多也就是等到天黑,我有的是耐心!”

陈韪昂起脸道。

“而且,有朝一日,我的名字一定会出现在端门的金榜上!”

屋檐上的凤凰石雕透来一抹阳光,照在陈韪泛黄的脸上。

“好好好,姐姐知道,我的意思是,你现在反正也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那就练练书法吧。”

说罢,归海衣从袖口之中拿出一瓶研好的墨水、一支毛笔以及几张纸。

陈韪自小的梦想便是进士及第,成就一番业绩,为大唐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所以很小的时候便自发读书写字。

年至志学,已经练得一手好字,很是飘逸。

陈韪虽然看榜心切,但如今闲着也是闲着,索性便再街道旁边寻了张桌子,附有一个板凳,便写起字来。

陈韪家庭很是普通,但奇怪的是父母只有陈韪这一个孩子,所以对他也疼爱有加。

但即便如此,陈韪也从来不是弄鬼掉猴、饶舌调唇的孩子。

而且恰恰相反,他很懂礼貌、识规矩,从小时候第一次看到金榜的时候,便将进士及第作为自己的梦想,开始读书练字……

归海衣是陈韪家里的一个侍女,在陈韪童龀之年的时候便来到他家里。

当年她18岁,看到练字很有天赋的陈韪,很是惊叹,便一边教他练字,一边教他自己最为擅长的弹琴。

倘若有另一个与陈韪家庭情况相仿的家庭,那自然是请不起侍女的,不过陈韪对此并不通解。

他只当是父母对他抱有极大希望,索性便不再要其他孩子,用省下来的钱请一个侍女来教导自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