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护舒宝34(1 / 2)

三日后。

京营大营,580万两白银堆积在校场。

朱由校要求这些勋贵凑齐500万两白银。

成国公朱纯臣压根就没把张维贤算在内,他们自己就凑足了500万两,多余的80万两全身英国公张维贤的家产。

而且张维贤昨天还将明显的田产全部送到皇宫!

朱由校看到张维贤如此识大体,就接收了一半,剩余的退还给张维贤。

没办法,现在的朱由校缺田地。

小冰河时期已经悄悄来临,想土改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

收商税打压商人,这是之前魏忠贤做的,也没人敢造反。

自己现在要是土改,一下子将所有的乡绅地主都惹怒了,那些乡绅地主联合官僚集团真的会做出蛊惑百姓的事情。

百姓现在的赋税已经很重了,自己要是贸然土改,那些乡绅地主将自己的意思一曲解,可能就会变成加税。

到时候一旦江南地方有一个地方百姓反了,其他地方都会纷纷效仿。

朱由校可不希望这个时候江南出乱子。

好在这两个月朱由校靠着魏忠贤查抄了不少土地,手底下的田地已经有15万公顷。

这么多田种土豆、红薯,让北方百姓熬过这两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英国公张维贤带着子孙三代所有15岁的男丁30多人全部编入京营。

其嫡子子张之极,嫡孙张世泽赫然在列。

张维贤已经年迈花甲,朱由校不知道历史上他什么时候去世的,只是看年纪也没几年可活了。

他儿子张之极孙子张世泽在正史上都是好样的,做到了与国同休。

朱由校现在是给他们张家一个机会,一个重新崛起的机会!

至于其他国公,他们要是抓不住这机会,以后就会被慢慢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正阳门!

朱由校亲自为张维贤送行。

“张维贤!”

“臣在!”

今日的张维贤一身白甲,甲胄在身只行抱拳礼。

“此行珍重,朕在京城等国公在战场上大杀四方,重振京营威名。

待他日凯旋,朕亲自为你、为京营的将士庆功。”

朱由校端着一碗饯行酒举过眉头,脸色庄重。

“臣谢陛下隆恩,臣定不负陛下所托,为京营正名。”

“好好……”

“朕已经为孙承宗下了圣旨,你们出关后自会有人接应,出关后京营的军饷和边军同齐。

朕希望出关后国公好好操练将士,待建奴来犯之时,战场上夺回京营荣耀。”

“臣遵旨!”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张维贤大概率这辈子是要死在辽东了,不过他儿子张之极,只要打了名声,朱由校会继续重用的。

至于其他国公,今天和吃瓜群众一样,抬着轿子来正阳门看热闹。

朱由校要钱,他们给了,要子嗣,他们也出了,这个时候总不能再找茬吧。

此时孙承宗接手辽东事务已经一个月有余。

这小老头还是和历史上一样重用了袁崇焕。

嘿嘿, 袁崇焕这小子依旧提出了5年平辽。

以辽土养辽人,辽人守辽土就是袁崇焕的核心理念。

松锦宁防线又被提出,而且被孙承宗采纳。

孙承宗得到京城的圣旨后心里也是大惊,竟然将京营派到辽东。

问了一通传旨小太监,才知道陛下得知京营糜烂,20万建制的京营只剩下6万余人。

圣旨中朱由校让他将京营安排在辽东的最前线!

此时的辽东已经不能叫辽东,而是叫辽西!

大凌河以东的土地全部丢失,最前线的城就是孙承宗所在的锦州城。

孙承宗怎么敢把战力不明且没有和建奴作战经验的京营放在锦州?

孙承宗经过思索,最终将京营安排在锦州东南的松山堡、杏山堡、塔山堡(后世辽宁锦州道葫芦岛中间百里地带)。

京营6万人两万人守一堡。

如今的辽东,袁崇焕得到孙承宗的支持正在大肆建造堡垒。

松锦防线在袁崇焕的支持下将慢慢完善。

送走张维贤,朱由校一下子就闲了下来。

每天就躲在御花园里监工自己的游泳池,让那些景德镇来的工匠烧制海蓝色的瓷砖。

游泳衣铺贴上海蓝色的瓷砖可以映衬水特别的干净。

这个时候水泥的研发也提上日程,水泥的制造难度不大。

水泥的制作前世就有很多视频博主都会亲自煅烧试验,还真有人成功了。

无非就是水泥强度标号的问题。

魏忠贤的小卡片上又多了一个任务,烧水泥!

魏忠贤专门安排了一群工匠找了一座石灰岩的山头承包下来,让工匠不断试验。 为了能够游泳,欣赏比基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