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初入识经(1 / 2)

初阳渐起,乍起磷光点点,直散入万物之中,尽显生命之色。

在上清观不远的一片竹林中,江澈手握《道经》,立于其中。

他口中诵读着道经,结合初升起的太阳,细细感悟着其中的奥妙。

少顷,一股青色的如同竹笋般的青色气流环绕于江澈周身,随着他的诵读声越来越快,周身的青色气流愈来愈大,终于随着道经的诵读完,周身的气流离体有三寸远。

江澈目及至此,口中默念一声,“合。”

周身青色气流便汇入身体内,刹那间,一道道透明字体的笔画显于其身,字体笔画模糊不清,细细望去,几道字体笔画又融合成了一个字——“莫”。

随即,那字便遁入了江澈体内,周身的异象也随之消散不见。

握紧了手中的《道经》,江澈心中欣喜万分,“第一玄修成,终于是识经者。”

自七岁修道,每日鸡鸣日升初早读,月落乌啼时息读,整整五年时间,一日不曾荒废。哪怕日出被云遮,月落不曾有,他都兢兢业业的完成师祖备下的课程。

如今终于迈过了识经最难的一步,顺利得到了属于自己的本命字。

所谓本命字是指在识经阶段,每个人都可以从所学经书中领悟一个符合自己相性的字,这个字可以是经书中的任何一个字,也可以是经书以外的文字,只要是符合所学经书蕴含的真意,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领悟。

道家领悟本命字的过程就叫做入玄。

能靠经书领悟本命字的,只有四部经书,分别是儒道法墨四家的经书。

儒家识经阶段叫做品,法家识经阶段叫做问,墨家识经阶段叫做素,至于道家识经阶段叫做玄。

四者对其叫法不同,修行方式却大致相同,都是通过诵读经书,感悟本命字。

只不过四者强调的理论不同,故而在具体修行中有不同之处,但识经的九个阶段是相通的。

识经阶段,天下总共就有这四种经,后续经书的千般变化,如兵家、阴阳家之类的经书都是这四种经的延续。

当然,据传在西边有一佛陀创立了佛经,只不过世人皆不承认其经书的正统,倒视它为伪经,邪经。

盖因四大经书皆是由昔日成仙的道祖,儒圣,法圣,墨圣所创,是其成道证言。

而西边佛陀未曾成仙,便降下佛经,实属滑稽可笑,故除却西边之地学之外,其余四洲之地皆嗤之以鼻。

这些都是昔日师祖在讲道之时随口一说讲,江澈记得师祖说过,领悟本命字之后,还要继续通读道经。

道经在识经阶段中的九玄,就是在确定本命字后,继续磨炼自己的本命字,以达到本命字的“形、意、神”三者合一。

不过各家的经书侧重点不同,儒家重仁礼,法家重秩序,墨家重兼学,而道家重无为。

所以经书的不同,也就导致研经者的修行方向不同,自然在互相争斗时,各学说亦不兼容。

而今修成了第一玄,江澈就有点迫不及待的想学术了,虽然师祖一直强调经为根,术为枝,要求根问底,轻术法。

但谁又会拒绝术法带来的奇妙非凡呢?

只可惜师祖还未曾教授术法。

江澈也不气馁,立马凝神静气,仔细回忆着师祖当初的教学,进入第一玄后,要究其本命字的“形”,而后诵读道经,引天地灵气锤炼本命字,直至本命字与天地灵气相合。

待到凝练完毕,就可将本命字的“形”置于丹田处,这个过程就叫做定玄。

待到定玄完毕后,便可习练术法。

术法需要以本命字为源泉才可发挥出威力,倘若只有只习得术法,而未曾识经,那术法也便是花架子,不能显示出威力。

念及此,江澈立刻收敛心神,将道经拿起,开始诵读,准备合天地灵气,修本命字的“形”。

诵读声顿时响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口中诵若灿烟流光,心中繁若流水孱涓。

一时之间,整个竹林仿似被青色大雾笼罩一般,在整个林子都弥漫开来。

随着江澈诵读声的连绵,他对道经的理解也随着第一玄的踏入,也越来越深入。

初阳缓缓升起,直至午时,骄阳当空,江澈的诵读声才停下。

此刻,虽有烈阳当头,但在竹林中却偶有一阵清风拂过,尽管这些许清风依旧带着几分热浪,总归是有几分清凉。

当清风拂过江澈脸庞时,弥漫在山林中的青色气流仿佛收到一种信号般,争先恐后的扑入到江澈身体中。

少顷,山林中又恢复了往常的景色,仿佛适才的青色弥漫不存在一般。

适才的奇异变化,意味着江澈已经彻底完成了将本命字的“形”置于丹田的过程,这道经第一玄算是彻彻底底的掌握了。

现在只等师祖回来就可以学习术法了。

想到此,江澈既兴奋又有点可惜,兴奋的是可以修习术法了,可惜的是还要等两个月。

是的,修行术法需要秘籍,或者说是需要有人指导。

这和修习经书是完全不同的,对于经书,在如今世道随着各家的争锋,各种简略版的经书早已普及大众,只要能识文断字,那便可以诵读各类经书,继而天赋出众者就可以步入识经阶段,踏入修行之中。

可是这种大范围的普及并没有为大众带来变化,虽然寻常百姓家中,家家都有经书,但天赋这个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

况且,各家普及的都是自己阉割版的经书,这显然又加大了修行的难度,所以经书的普及并没有催生出大量的修行者,相反更体现出了修行者的稀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