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谣言17(1 / 2)

“皇上!”</p>

“护国公!这里没有外人,你告诉朕,这灭秦之战可否打。”下朝之后,萧代目光灼灼,萧牧只看一眼,就知道皇帝心中所想。</p>

“臣明白皇上开疆拓土,成就万世基业,以慰历代先祖的决心。”萧牧心知眼前这位的好大喜功,但是却不得不劝,“只是,此时非良机!”</p>

“为何,护国公莫非也觉得这是不义之战?”萧代眼神明显不悦。</p>

秦为何多年与我大商纠缠不休,皇上心中没点数吗?当年那太学院惨案,可不止一个秦国才女,更牵涉到无数陈年往事,箫牧内心万马奔腾。</p>

“国战,比的是实力,天时!恕臣直言,义不义跟胜负无关!”</p>

“好,说得好。朕就知道,护国公就是不一样。那些个腐儒,还抱着什么人心才是天下,愚蠢至极,得天下靠得是手段,实力,口碑好有个屁用。嗯?护国公是什么意思,我大商实力不济?”萧代反应了过来。</p>

“大商实力强大,莫说秦国,就是楚,宋一块加上,也不是咱们对手。臣担心的,是隐患。所谓打天下易,守天下难!”</p>

“哦?说来听听。”萧代当年能从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绝非闭目塞听的自大狂,只是后来身在高位多年,阿谀奉承话多了,自然而然的把一些上位者自负毛病养大了。</p>

“臣斗胆问皇上,我大商这三百余年,并了多少国?”</p>

“一时记不清楚,怕有四五十国了!”</p>

“大小共计五十七国!臣再斗胆问一句,那可有一国遗老复国?”</p>

“未曾有过!”</p>

“皇上说的没错。之所以没有一国复国,并非是我大商屠尽天下,而是天下认可我大商。”箫牧跟在皇帝身后。</p>

“朕知道,先祖定下国策,先以大商文化影响天下,天下人言商行商,先祖称之为文化入侵。那些被并入我大商版图的国家,在并入前,无论商贩、士人、甚至百姓都与我大商无异,生活习惯深入骨髓,此所谓并国而非灭国。”</p>

“皇上说的极是!那些并入我大商的大小各国,我大商亦以商民待之,均可经商、科举、择优而仕,甚至入朝为官。所以万民皆服,更无人会反。今秦、宋、楚三国尚未完成文化入侵计划,皇上为何着急啊?”</p>

“护国公此言差矣!当年你先祖与萧皇定下国策,只因天下各国皆强。今天下唯我大商独尊,三国苟延残喘,未免夜长梦多,当快刀斩乱麻,一统天下!”</p>

“皇上,秦国多年来一直是集结讨要公道,看似浩大但实际上只是小打小闹有节制,大商贸然开国战,师出无名。”箫牧索性把话摊开来说。</p>

“秦军再次在边境集结,万一真的打来呢?我方岂不陷于被动?”</p>

“南疆三十万大军可不是吃素的!”大商文武并济,真打从未放过谁。</p>

两人聊天之余,走到了上书房。</p>

一派青山景色幽,</p>

前人田地后人收。</p>

后人收得休欢喜,</p>

还有收人在后头。</p>

“这是当年第一代护国公留下的诗。当年萧皇病重,命太子拜护国公为仲父。并问护国公,如何能使国运万世永昌!护国公不语,据说就留了这么一首诗。”皇帝站在字画前,</p>

“朕知道,满朝文武中,有人希望能在今朝一统天下,为的不是长治久安,而是希望能一统天下,大肆封赏,获得开国臣子的封号。”</p>

“朕也知道,也有人认为朕好大喜功,想着在朕手上开不世基业,得到这天下第一皇的称号。”</p>

“皇上,多心了,万世基业终有成之日,太庙之中历代先皇当居首功。”</p>

“朕从未想过与后代争功,朕明白武统天下后患颇多,但朕真的是怕夜长梦多。”</p>

“皇上不妨对老臣之言!”</p>

“朕非完人,年轻时也做过一些蠢事……”</p>

箫牧目光炯炯,等着下文。</p>

“哎,算了,不说了。今日先到此吧,你刚从边关回来也累了,回去休息吧。”</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