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朝鲜版“玄武门之变”1038(1 / 2)

朝鲜二号人物被杀!

朝鲜内定的接班人也同时被杀!

朝鲜最高 领导人一夜之间被剥夺了实际权力!

1398年8月26日,朝鲜王国都城汉城,笼罩在血雨腥风之中。

31岁的王子、“静安大君”李芳远,发动军事政变,率兵冲入王宫景福宫,直趋东宫“资善堂”,将其异母弟弟、年仅17岁的世子(王位接班人)、“宜安大君”李芳硕乱刀斩杀,另一异母弟弟、年仅18岁的“抚安大君”李芳蕃亦同时被杀。

得手之后,李芳远率军又杀入了开国一等功臣、封号“奉化君”、实际上的首相兼二号人物郑道传家中。56岁的权臣郑道传此时正与其好友、世子的岳父沈孝生交谈,被乱兵砍死。

朝鲜最高 领导人、63岁的朝鲜国王、李氏朝鲜的开国君主李成桂,自此被完全架空。

这几乎就是中国唐朝开国之初“玄武门兵变”的再现。吊诡的是,朝鲜的这个新政权,亦一直宣称自己就是唐朝皇族的后裔,尽管不少人怀疑他们其实是蒙古人或者女真人的后代。

这场朝鲜版的“玄武门兵变”,史称“戊寅靖社”,或“恭昭之难”。

朝鲜立国

兵变之时,朝鲜王朝刚刚建国6周年。此前,统治这三千里锦绣江山的,是高丽王朝。彼时,影响东亚、乃至全球格局的第一大事,是曾经横扫欧亚的蒙古帝国,正在迅速崩溃,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帝国。

在明帝国与元帝国的征战中,高丽王朝试图收获渔翁之利。1388年,明朝洪武二十一年,高丽国王王禑派军渡过鸭绿江,进攻中国辽东。率领这支入侵部队的,就是高丽王朝最著名的将领李成桂。

高丽国王没有想到的是,李成桂此时早已有了黄袍加身的念头,率军渡江之后,以粮饷不济为由,请求班师,被国王拒绝之后,李成桂干脆率军发动兵变,逼迫王禑退位,另立其子王昌,李成桂则掌握了高丽王朝的军政大权。

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李成桂篡位登基,高丽王朝覆灭。登基之后,李成桂下令处决高丽王室成员,那些先前的宗室子弟,纷纷改姓避祸,将自己原先的姓氏“王”改动笔画,如玉、全、金,或者干脆换姓成琴、申、田、车、周、马、龙、乃等。

与此前的高丽王朝不同,李成桂推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依靠明朝,这奠定了日后朝鲜“事大主义”的根基,也成为这个政权能够历经明、清两朝近500年而持续不倒的重要维稳因素。

在呈送给大明帝国的奏折中,李成桂宣称自己的篡位是替天行道,此前的昏君“疏斥忠正,昵比谗邪,变乱是非,谋陷勋旧,谄惑佛神,妄兴土木,靡费无度”,“举国臣民实虑社稷生灵俱被其害,惶惧失措,无可奈何”,而他则应“一国大小臣僚、闲良、耆老、军民臣等咸愿推戴”而即位。

朱元璋接受了既成事实,表态说:“三韩臣民既尊李氏,民无兵祸,人各乐天之乐,乃帝命也。虽然,自今以后慎守封疆,毋生谲诈,福愈增焉。尔礼部以示朕意。”

李成桂随后请示朱元璋择定国号,并应朱元璋的要求,推荐了两个备选国号,一是“朝鲜”、一是“和宁”。朱元璋择定“朝鲜”:“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此即“朝鲜”国名之由来。

权臣当道

在李成桂建立朝鲜的过程中,最为得力的助手是郑道传。

郑道传是高丽王朝的高干子弟,其父郑云敬曾官至刑部尚书。郑道传本人,则循的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路径,经科举而入仕。

1370年,高丽王朝创立“成均馆”,推行程朱性理之学,郑道传成为“成均博士”,每日在明伦堂讲经论学,后来官至“仪正郎”兼“成均太常博士”。

1374 年,明洪武七年,高丽王国发生政变,亲元势力抬头,与逃窜到漠北的元朝残余势力联手,劫杀明朝使节林密、蔡斌,与明朝的关系开始紧张。而郑道传等人,对此坚决反对,甚至,当执政者要求郑道传迎接元朝使节时,他表态说:“我当斩使首以来,不则缚送于明。”因此,不久他就遭到流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