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灵感来自生活(1 / 2)

一眨眼功夫,离洪灾过去了半年。

半年来,铁拐已然长成一岁的孩子。

铁拐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尽快学会说话,学会走路,学会自己料理生活。

眼看着铁刘氏白天上山采摘红花蓝靛,晚上后山开荒,瘦的只剩下眼窝子,铁拐急在心里,愁在眉头。

只有尽快学会说话走路,才能给铁刘氏减负,帮铁刘氏出主意之余,母子俩齐心协力方能渡过难关。

铁刘氏毕竟是妇道人家,在这个世道,孤儿寡母要生存下来实在太难了。

开荒,是铁刘氏每天必做的工作,铁拐年纪太小,还完全帮不上忙。

铁拐偶尔也劝铁刘氏休息,保重身体,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开荒有着致命的诱惑力。

无怪乎现在的怀城灾民,简直把龙员外当成了菩萨,恨不得天天放在家里烧香供着,谁让人家无偿给灾民提供荒地呢!

事实上,如今的中华大地,真的是地广人稀。

《旧唐书》记载,开皇年间全国达到了鼎盛的七百万户,但是到了大业十四年,杨广南逃江都,战乱导致此时的全中国,仅剩下两百万户。

在杨广的挥霍下,连年征战高丽突厥、修建大运河以及各种灾荒徭役,全国人口在几十年间,锐减了三分之二。

在河南山东等战乱地区,甚至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惨景。

所以,龙员外那些荒地,反正也没人种,不如让给灾民,博个好名声。

相对来说,南方地区稍微好一点,毕竟战争主要是发生在北方中原。

因此,滕坊主这样的布匹工坊,在江南之地能够成功保留,并为灾民提供红花蓝靛等物资的现银交易,对于铁刘氏这样的灾民家庭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没有红花蓝靛换少量现银维持生计的机会,灾民随时可能断粮,随时有可能饿死街头。

对于铁刘氏一家,尤其如此,铁喜用命换来的那几担粮食,是撑不了多久的。

起初,铁刘氏出门采摘、开荒,还带着铁拐,不过背着一个孩子干活,很不方便。

后来,铁拐慢慢学会了说话和走路,于是铁刘氏顿感轻松不少。

在铁刘氏看来,自家孩子乖巧懂事,有时甚至主动要求自己照顾自己,这让铁刘氏倍感惊讶。

一岁的孩子便能照顾自己,说出去谁信?铁刘氏自己都不放心。

不过试了几次之后,铁刘氏发现铁拐果然听话,跟其他童子大为不同,于是便放下心来。

这一日,铁刘氏将采摘来的红花蓝靛晒干并打包成捆,准备拿去滕氏工坊的库房贩卖。

滕氏仓库在县城,从西门进去沿着井水笼子一直走就到了,就在滕氏工坊的后面。

母子俩到了库房之后,将打包好的红花蓝靛,交于门口伙计。

库房管事姓滕,是腾坊主的族人,为人倒是亲和。

看到铁刘氏母子来了,滕管事道:“铁家娘子又来卖红花了。”

铁刘氏向滕管事怯怯的福了福,还没来得及开口,铁拐便回答道:“管家爷爷,今日又是你当值啊!”

“是啊!”腾管事笑道:“你这个小娃娃,每次跟个小大人似的,嘴巴真甜,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哟!”

“是啊,是啊!”铁拐奶声奶气的道:“腾爷爷,要不你把我家的红花,收得贵一些,我便天天烧香拜你。”

腾管事听完,哈哈大笑道:“我又没死,你拜我作甚?”

说完,忍不住再次哈哈大笑起来,继续道:“我家孙子,要是你有这么甜的小嘴巴,就好咯!小四,你把铁家娘子的红花,秤给足了。”

伙计应了一声,便去称重了。

卖完红花蓝靛,铁刘氏牵着铁拐的手,母子俩走在回家的路上。

还没走出井水笼子,看到铁前和他新媳妇,挽着手走过来。

隋唐时期远没有明清时的男女大防,这时代的人尚未被宋代礼教束缚,再加上南北朝的胡汉杂居民族融合,整个隋唐朝都很开放,男女手挽着手走在大街上,再正常不过。

铁前是县衙的一名杂役,说白了,就是临时工,几乎什么都干。

协助仵作检查尸体,县衙里看门,帮更房打更,甚至有时候还要倒夜香,铁前几乎什么杂事都做。

可别瞧不起这份杂役,很多人打破了头想往里头钻呢!

这还是秀才大哥铁真,拖了一个同窗秀才的关系,才好不容易得来的名额。

今日散了班,铁前便陪着媳妇来买胭脂花粉。

铁前看到铁刘氏母子,远远的招手喊道:“刘嫂,你和拐哥儿也来县城啊!”

铁刘氏应了一声,轻声道:“前哥儿好,我们母子来卖红花。”

站在铁前身边的,正是铁家寨有名的县城贵女滕家千金。

铁前媳妇名叫滕娟,长得矮矮胖胖,看到铁刘氏母子穿的破破烂烂,衣服上全是补丁,跟叫花子一样,于是皱了皱眉。

见滕娟没有打招呼,铁前大大咧咧道:“娘子,这就是我跟你常常提起的刘嫂子。”

滕娟“嗯”了一声,没有继续做声,算是打了招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