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章 中国历史的开端(1 / 2)

待掌声渐渐平息,崔知古微笑着开口说道:“好了,方才我啰嗦了那么多了!耽搁大家上课了!现在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课程吧!”

言罢,崔知古就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第一节“中国的起源”几个大字,稍作停留后,又接着写下了“猿人及其社会生活”,随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自己的笔记本,轻轻地将笔记本打开,并与讲台上的多媒体设备连接起来,然后教室正中上方的投影仪通过来展示本节课程的PPT。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本学期的第一节课——中国历史的开端。那么,在深入了解猿人和社会生活之前,我们是否该了解一下中国历史的早期是什么样的情况?同学们心中是否有答案了?”崔知古说,“如果大家不能将答案说出来的话。那么,我给大家讲一个中国古代一位诗人的事,这位诗人曾经写过一篇长诗,这首诗的名字叫做《天问》,大家知道是谁写的吗?”

台下的同学们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各种声音充斥着整个教室。

而首先站出来的是一个名叫朱照竹的同学,只见他高高地把手举起来,崔知古注意到了朱照竹,笑了一笑,并伸出手示意朱照竹站起来讲一下。

朱照竹从座位上站起来,毫不怯场地说:“老师所说的天问一诗的作者,他应该是出自战国时期的楚国一位诗人,而这位诗人的名字,大家都知道的,他的大名正是屈原先生!”

朱照竹的话音刚落下,崔知古就说道:“对,这位同学说的一点没错,完全正确!天问的诗人就是屈原。那么屈原的本姓,大家都知道吗?”

同学们都面面相觑,纷纷摇头表示不知情。

“其实屈原的本姓是姓芈,不姓屈,屈是他的氏。”说完,崔知古在黑板上写下了“羋”字,让台下的同学顿时恍然大悟。

崔知古继续说道:“这些知识,大家都知道,先秦时代的男子称氏不称姓,只有女子才会称姓,而一般平民是没有姓的。而真正称姓,恰恰是从汉代开始才正式通称姓,从上至天子,下至百姓,人人皆可称姓。”

温故知新,台下同学们感受到了新老知识的沐浴。

紧接着,崔知古一边大声念出屈原的天问两段,另一边将其写在黑板上。

“屈子写的天问里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是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两手放在讲桌的两边,望着台下的同学们,说道:“这黑板上写的天问两段,你们谁能试图翻译一下?”

而后头的鱼归晚则对旁边的陈枢言说道:“这老头子怎么一上来就来这一出?”

一旁的姬笑吾也插嘴附和道:“可不是嘛!这楚辞里的天问,要把它翻译成现代文字,还是有点难度的。”

杨雨来听到他们两人的谈话,说道:“这事,我熟,等会我来!”

“什么?你来?”姬笑吾目瞪口呆地说道。

“嗯,没错,我来!”说完,杨雨来把手举了起来。崔知古看见后头的杨雨来的举手动作后,双手交叉抱在胸前,并问道:“怎么,这位同学,你要试试吗?”

“是的!我来试试看!”

“好的,请你站起来,跟大家说一下天问这两段翻译成现代文字是什么意思呢?”

杨雨来想了一想,缓缓开口说道:“请问:关于远古时代的起源,有谁能够传授给我们呢?那个时候,天地尚未分开,我们又该依据什么去探究呢?那时候一片混沌迷蒙,又有谁能够弄清楚呢?究竟是什么在不停地旋转飘荡,让人无法分辨清楚呢?无尽的黑暗之中却诞生出了光明,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阴气和阳气相互交融,共同孕育而生,但它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浩瀚苍穹之上的九层天穹,是由谁负责规划并建造完成的呢?如此宏伟壮观的一项工程,实在是非同小可,那么最初的施工者又是谁呢?”

崔知古静静地听完了杨雨来的翻译,脸上露出微笑,并说道:“翻译不错,可以说是八九不离十了,大家请为他鼓掌一下!”

话毕,热烈的掌声瞬间响彻整个教室,崔知古未等掌声停下,而是继续追问:“这位同学,请问你的学号是多少?”

面对崔知古的追问,杨雨来则当场答道:“我的学号是24号!”

“哦,24号,我先看看。”崔知古找了一下讲桌上的学生名单,然后用手指一个个仔细地查找着,嘴里还念念有词着:“24号,嗯,我找到了,你是叫杨雨来,对吧?”

“对!我叫杨雨来!”

“杨雨来……尤其是这个雨来,这名字听起来倒是挺耳熟的!我先想想~”崔知古用脑袋瓜子使劲地想,“噢~总算想起来了!这就是那个小英雄雨来!你父母给你取了一个很不错的好名字!”

“谢谢!”杨雨来略带羞涩地回道。

崔知古合上了学生名单,笑着说道:“好了,你先坐下吧!”

“嗯!”说罢,杨雨来低头看了下座位,缓缓地坐下来。

身旁的姬笑吾倒是带了一丝好奇,凑过来问道:“兄弟,你可真是太厉害了!这都能翻译出来呢?”

杨雨来转头面向姬笑吾,只是谦虚地回应:“这个不算什么啦!只不过老师刚才所说的天问,虽然是出自楚辞里的,但我好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不是在楚辞里面看到的!”

“什么?不是楚辞里面的?那是什么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