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张仪的连横(1 / 2)

在秦惠文王招纳贤才的时候,有一位能说会道的俊男子也来到了秦国,而他,叫张仪。

张仪是个很有故事的人。张仪本是魏国人,因为穷困潦倒,跑到楚国,做了楚国令尹的门客。

有一次,令尹丢了一块名贵的玉璧,怀疑是张仪偷的,就把张仪抓起来打了个半死。

回到家里后,张仪的妻子看着他满身的伤,心疼得直掉眼泪。

张仪却满不在乎,张开嘴,问妻子:“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看了看说:“舌头当然还在。”

张仪点点头,说:“只要舌头在,我就不愁没有出路。”张仪的意思是,他要靠自己的学识和口才,干出一番事业来。

后来,张仪就到了秦国。也许是倒霉多了,他恰逢秦惠文王招纳贤才,便毛遂自荐,在众多贤士之中脱颖而出。

秦惠文王拜张仪为客卿,让其参与朝政大事。

这对张仪来说是莫大的荣誉,而张仪也不失所望,初入秦国,便拆穿了公孙衍进攻西戎的计谋。

担任秦国客卿以后,张仪的韬略慢慢展现出来,秦惠文王对他也愈加信任,让其直接参与朝政。

此时的张仪却饱受着内心的煎熬,聪明如张仪,自然知道苏秦将自己送来秦国的目的。

然而,转头一望便是秦惠文王那满是期待的眼神,这种进退维谷的境地真是让张仪左右为难。

张仪不过是苏秦安插在秦国的一个卧底。

苏秦一向主张合纵,联合各国共同对抗不断强大的秦国,将张仪送往秦国是他的一步棋,待张仪取得秦惠文王的信任,便可里应外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站在张仪的立场,忠诚于秦国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秦国在张仪看来就是一个可以施展抱负的大舞台,那可是他梦寐以求的啊!

张仪空有满腹才华,无处施展,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他不会错过,也不能错过。

张仪是一匹脱了缰的野马,苏秦已经不能驾驭,当张仪飞黄腾达,眼中只有秦国的时候,苏秦不得不为他当年的这一步棋而后悔莫及,只有空感叹养虎为患了。

苏秦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有得懊恼了,张仪却已经在秦惠文王给予的平台上开始施展着自己的才华。

如何破解六国合纵是当前迫在眉睫的难题,张仪也不食言,暂时没有打赵国的主意,毕竟还有苏秦的一份情谊在。

六国同盟形成了一个坚固的链条,要破这样一个链条,需找到一个薄弱环节,从中将其截断,然后各个击破。

张仪把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家乡——魏国,那里经历了一场场的战争,却是无甚成果。

此时的魏国兵力大减、士气低落,可谓是内外交困。

另外,魏国还是秦国的邻国,秦国若是舍近求远,攻打其他国家。

恐怕魏国会乘人之危。最后,魏国毕竟是昔日大国,若不趁其虚弱之时给于重挫,恐怕日后留有后患,更难以对付。

种种的局势或是感情因素让张仪把大刀指向了魏国,张仪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地将魏国拉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之中。

这年是周显王四十一年(公元前328年),张仪在做足了准备之后领兵攻打魏国蒲阳,蒲阳被攻下,张仪却做了一个让众人大跌眼镜的决定。

张仪向秦惠文王进言,将蒲阳归还魏国,以此为诱饵,获取更大的利益。

这样的决定在当时朝中犹如巨石一般激起了层层波浪,更多的是不解与鄙夷。

对于张仪来说,却是毋庸置疑的肯定,张仪有信心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定可以捞取更大的利益。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话在秦惠文王身上非常恰当,秦惠文王将此事交给张仪全权处理,并不过多干涉。

可以想象,秦惠文王的这份信任,对于张仪来说如同天降甘露,只会让张仪更加卖力地为其效力。

蒲阳归还魏国以后,张仪便进入魏国,要挟更大利益。

魏国战败,魏王正为丧失蒲阳而心痛时,却又听闻秦国将蒲阳归还了。

魏王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最先的反应便是惊喜,但是惊喜过后,紧接而来的却是一股不祥的预感。

魏国与秦国相邻,素来为土地争得死去活来,两国的战争持续了几代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