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狩猎(2)34(1 / 2)

“这四亿港币的资金,我会通知东亚银行郑海泉(东亚银行总经理)打进这些匿名账户里面去。第一笔八千万等下就会打进来,每个账户一百至五百万资金,分别用不同的皮包公司买进,你把任务布置下去,资金到了马上动手!”

“好的!”

“去吧!”挥了挥手,陈佳明让任志刚出去了,他靠在老板椅上,长吐了口气,心思又放回自己制定的计划上面。随着资金链越来越大,在几个月前,陈佳明就想着买下一家银行,把几家公司赚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而且现在正好有这个机会。

东亚银行,自1918年创立以来,便根植于香江金融的深厚土壤之中,是这片繁华之地历史最悠久的金融机构之一。然而,在六十年代那场震撼金融界的挤兑风波中,这家老字号险些陨落,为求生存,李氏家族在万般无奈之下,割舍了银行半数股权,将其交付给一家澳大利亚财团,这无疑是一段苦涩的过往。

时光流转至当代,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兴起,多数银行乘风破浪,业绩斐然,东亚银行却因李氏与澳方财团间的矛盾日益加剧,陷入了亏损的泥淖。李冠春去世之后,新一代掌舵人无意延续这段纷扰的合作关系,而澳方财团似乎洞察先机,企图利用这一契机压低收购报价,反使李家后裔对出售股权给澳方心生犹豫。在此背景下,李家转而寻求将股份转让给本地有实力的华人家族,而资金雄厚的陈佳明自然成为了不二之选。

初时,东亚银行的代表李作元提出了以2.5亿港元出让51%股权的条件,然而,深谙市场之道的陈佳明深知,一个总资产大约40亿港币的银行,其价值实在难以匹配这么高昂的要价。毕竟,东亚银行虽在香江坐拥21家分行,存款总额也就刚到40亿港元大关,规模上也就算是个中型银行。

更需提及的是,作为另一大股东的澳大利亚财团,近年来自身经营状况亦非一帆风顺,屡次尝试通过东亚银行抽调利润以支援本土业务,这是导致与李家矛盾升级的关键因素。因此,当陈佳明展现收购意愿,并提出实质性的交易方案时,无疑为澳方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退出路径,数亿港元的即时套现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解渴之源。

经过一系列密集的谈判,历时一个多月,陈佳明最终以4.3亿港元的总价,成功取得了东亚银行百分之百的控制权。而有了银行,陈佳明的这些公司才有了一个互联的通道,这也是一个财团的雏形。

“……”

而话说回来,这次对几大公司出手也是为了阻止李嘉城的崛起。前世陈佳明看了不知道多少遍关于他的话题,李嘉城的崛起之路被当成了经典案例,许多学者不停地研究分析,随便在逗音上一搜,就能找到各种的文章,比如什么“李嘉城传记受益一生”、“白手起家的财富传奇——李超人”、“真正的世界首富是李嘉城”等等,数不胜数。而李嘉城这几年的资本运作就是他一飞冲天,资产翻数十倍的机遇所在。

1978年初,李嘉城不动声色地在股市上买了一家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的股票,待股份达到25%时,他出任了青州英泥公司董事。等股数达到40%以上时,他成功坐上了该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宝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