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多尔衮之心,路人皆知?140(2 / 2)

当然,朱由桹肯定不会接受这样的指责。

他会认为此乃道德绑架。

明明岳州百姓都是清军杀的,关他何事?

……

顺治四年六月,正值盛夏时节,已经属于大清的京师,炎热的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紫禁城东南方向,东华门大街南侧南池子一带,这里原本为明南宫,也就是当年明英宗朱祁镇南宫复辟的那个南宫。

大清入关之后,多尔衮觉得这地不赖,风水和历史底蕴都堪称上佳,甚至连朱祁镇那厮在这里蛰伏个六七载都能重登皇位,于是图吉利的多尔衮就将此地改建为了睿亲王府。

此时,睿亲王王府中,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正在不避酷暑地批阅奏章。

如今的大清顺治皇帝只是一个十岁的小孩,没有执政能力,身为皇叔父的多尔衮今年三十六岁,真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当然要多为侄子的江山操劳一下,全当效仿周公辅成王了。

当然,以上只是趋炎附势之人给摄政王脸上贴金的说法。

多尔衮自己却是不满足只当福临小皇帝的皇叔父,他还想着更进一步,把“叔”这个字去了,直接当福临小皇帝的“皇父”,成为大清的“皇父摄政王”。

不过,这事情也得从长计议,毕竟,现在都还有不识相的官员,在奏书中将“皇叔父摄政王”误作“九王爷”,或者丢字漏字,虽然他们往往都会被多尔衮处分,甚至去职,但这也说明了“皇叔父摄政王”这个名号似乎还没有深入人心。

饭要一口一口吃,还是先等朝野对皇叔父摄政王这个名号更加熟悉之后,再更进一步,自称皇父摄政王吧。

至于皇父摄政王之后是什么?

都是皇帝父亲了,那不就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太上皇,太上皇继承,嗯,或许用复辟更好一些,太上皇复辟原本就属于自身的皇位,乃是天经地义。

想那王莽八年篡汉,司马氏十六年篡魏,而他多尔衮乃是太祖嫡子,正统性比王莽、司马氏之流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不过,多尔衮也知道,朝中他的潜在政敌还是较多,如今,主导大清入关成功的他权势煊赫,有些跳的欢的政敌被他处死,可有些相对低调的政敌却暂且蛰伏起来,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逮到机会出来咬他一口,而且南明未定,天下未一统……

总之,经过他这几年的打击和整理,眼下虽比崇德八年太宗驾崩时候两黄旗众将共立盟誓、不惜兵戎相见也要拥立太宗之子即位时候的局势,要好的太多,可多尔衮还是觉得夺取皇位的时机还不成熟。

至少要等到平定外患、天下太平,也即彻底消灭南明的时候,再行操莽之事为好。

反正他多尔衮今年才三十六岁,未来还有大把时光可以挥霍,他等得起。

除了终究还是有对皇位的野心之外,多尔衮另外一个野心,或者说烦恼,就是子嗣问题。

唉,想他多尔衮英明半世,却只生下了一个女儿。

在多尔衮看来,生个女儿实在不中用,辛苦养大之后终究还是要嫁到别人家里,给别人当老婆,生儿育女,死后都埋到别人家坟里,真是血亏,他这么大的家业,多想要一个亲生儿子来继承啊。

可惜要不到。

这是多尔衮心中永远的痛。

无论多尔衮多么努力,他的福晋们就是生不出来儿子,多尔衮当然不认为这是他的错,虽然他知道生孩子这件事情是必须男女合作来完成的,可生男还是生女,显然是完全靠女人来说了算的!

他堂堂大清皇叔父摄政王,有好几个福晋,却都是不努力以至于连儿子都生不出来的人,这可实在是太让他失望了。

俗话说的好,家花没有野花香,多尔衮觉得他的小姨子,也就是他的嫡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的妹妹,看上去是个很努力的妇女,若是娶了她定然可以收获一个儿子。

可惜,小姨子已经名花有主,成为了大侄子豪格的福晋,也就是侄媳妇,多尔衮是个要脸面的人,而且如今大侄子豪格正在南方率军平定明国余孽,他也不好现在就去强抢有夫之妇。

真想抢的话,也应当稍安勿躁、从长计议,至少要想办法将小姨子兼侄媳妇先变成寡妇再说……

眼看着亲生儿子遥遥无期,除了图谋小姨子兼侄媳妇之外,多尔衮还做了多手准备。

觉得万一真没有亲生儿子,便宜儿子也不错的他退而求其次,打上了另一个侄子,也就是大清小皇帝福临的主意。

没有儿子的大清摄政王,与没有爹的大清小皇帝,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二者成为父子正好可以实现互补,谁都不吃亏,岂不美哉?

而且太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虽然已经贵为“皇母”,可实际上只比他多尔衮小一岁,也算是一名青壮年育龄妇女,而且从福临小皇帝这个结果就可以看出,太后至少曾经也是一位努力的妇女。“皇母”太后,和“皇父”摄政王,也是很般配的。

说不定成了皇父摄政王乃至大清皇帝之后,除了能收获福临这么一个便宜儿子之外,还能够再从太后这里收获一个亲生儿子呢……

言归正传,正在屋内操劳国事的大清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身着石青色长袍马褂,胸前后背都绣有五爪金龙纹饰,头上戴了一顶凉帽,络腮胡,但面容白净,正在看章奏的一双小眼睛极为有神。

屋内放了些降温的冰块,两个侍女在身后用芭蕉似的大扇轻轻摇着,使得多尔衮不太能够感受到外面那种烦人的闷热。

批阅完章奏,多尔衮正准备着手草拟对南方一些臣子的诏书,以指导他们应对眼看着有死灰复燃之势的南明反攻。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顺治三年五月,多尔衮就以顺治小皇帝信符收贮于紫禁城之中每次调兵遣将都要奏请钤印十分不方便为理由,派遣手下将皇帝玺印都搬到自己的摄政王王府中收藏备用,当时,凭借着入关定鼎的大功,多尔衮在朝廷中的威望没有人可以匹敌,故无人能够站出来反对。

从那个时候开始,多尔衮经常连在表面上请示皇帝也不做,就直接以皇帝的名义下达诏令。

而且,也是从顺治三年起,多尔衮所用仪仗的种类与大清皇帝等同,均为二十种,只是在每一种类的具体数目上比皇帝略少一些而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