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以工代赈110(1 / 2)

这一夜,刘秀这帮兄弟们都想亲身尝试一下住在火炕上的感觉,于是大家一起在大炕上挤了一宿。</p>

只有王文竹,推说家中有事要先走一步,才恋恋不舍的离去,走之前还再三跟刘秀说等火炕全都搭好一定要给她留一个屋子。</p>

以前她在刘秀家过夜时,就曾推说自己习惯一个人睡,别人在旁她睡不着为理由,反正刘秀家屋子也够用,也就由着她随便了。</p>

王文竹离开刘秀家,走了很远后,回头看向那座院子,只见那里炊烟袅袅飘散,她眼中闪过羡慕神色,他真是太优秀了,他怎么什么都知道呢?难道他真的读过天书吗?</p>

一回到太师府,王文竹便跑去书房找她爹去了。</p>

老太师王舜正在书房里凝神想着今天朝堂上的事。</p>

此次山东遭灾,官府却不作为,还纵容地主富绅兼并百姓的土地,导致大量灾民四处流浪成为流民。</p>

这些流民为了生存,都往富庶地区迁徙,现在长安城外的流民越来越多,官府虽然一直把控城门不让流民进城,可是还是不时有人能够偷偷混进来。</p>

进城的流民官府监管不到位,他们在城中找不到工作,便会四处偷鸡摸狗,现在城中治安案件频发,百姓怨声载道。</p>

而且城外因为流民太多,已经设置了几处安置点让他们集中住下,每日里官府派人按时施些稀粥,勉强让这些人能糊口,可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怕时间长了这些流民会生变。</p>

王莽对这些事也是头疼的紧,他想不出什么有用的政策,早朝上便让众臣商议该怎么办。</p>

国将哀章等人建议朝廷对这些流民采取强硬手段,驱赶他们离开长安城,让他们回到户籍所在地去,由当地官府管理,违令者就抓起来去充军戍边。</p>

就他的这个馊主意竟然还引来不少朝臣附议,看的王舜直摇头。</p>

如果真的这么简单粗暴的去对待流民百姓,恐怕这些流民就离暴动不远了。</p>

想当年秦朝时的例子可是历历在目呢,这才过去多少年,难道朝廷一点教训都没吸取到?</p>

王舜眼见这些大臣跟着哀章胡闹,再也看不下眼去,于是出列驳斥起来。</p>

他拿秦朝暴政举例,建议王莽不能这样简单粗暴对待百姓,不然民心一失,恐怕国体不稳,此事还得再想办法解决。</p>

刘歆竟然十分出人意料的出列跟着附议,还说王舜此举是为国为民着想,不想某些官员,只想着自己加官进爵,不顾百姓死活。</p>

听出话外音的哀章气的晃着小脑袋,胡子乱翘,他阴阳怪气的反问刘歆,国师觉得我的主意不好,那你有好主意你倒是拿出来啊。</p>

国师刘歆想了一下,便上奏说朝廷可以按照之前给百姓分土地的政策,再次给流民划分一块土地,安置他们,想来朝廷此举定能让百姓对皇上感恩戴德,安定下来。</p>

可是哀章那派的大臣们立马跳出来反对,这些流民早就已经在户籍地分过土地了,现在他们卖了土地跑到了长安城,如果在这里还能分到土地,那消息传出去了,不是会有更多的人都往这边跑了?</p>

再说了,这么多人土地从哪来?安置这些人的费用从哪出?还有后续的粮食,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p>

这些问题,刘歆也都解决不了,只得悻悻的回到自己位置。</p>

王莽坐在龙椅上听着这些问题,感觉头都要大了,只好再次看向王舜。</p>

王舜也是感到这些事情非常棘手,他也是理不清个头绪。</p>

但是他还是坚持哀章的主意决不可用,王莽对王舜向来十分信任,既然他极力反对哀章的建议,便顺水推舟没有采纳。</p>

再次询问了几遍,有没有人能为朝廷解决这个大问题,要是真能有好的主意,朝廷肯定会有大大的封赏。</p>

可是众大臣都是面面相觑,没有一人能拿出个章程。</p>

气的王莽摔杯大骂下面的人都是饭桶,只知道要封赏,真正有事时一个个都跟缩头乌龟似的。</p>

王舜见王莽生气,忙站出来说此事事关重要,还是容大家回去好好想想,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才好。</p>

王莽见王舜出来打圆场了,只好退朝,让大家三天内给他拿出一个解决方案来。</p>

王舜到府中之后,一直在书房冥思苦想解决方案,却是不得其法。</p>

直到宝贝女儿回来,人还未见,便闻其声听见。</p>

老太师慈爱的看着女儿,笑着说道:“女孩子家家的,要稳重一些,天天这么风风火火的成什么样子,以后哪家的贵公子敢娶你呦!”</p> “女儿才不要嫁人呢,女儿要永远陪在爹爹身边!”王文竹撒娇的说道。</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