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章 大可敦秦淑媛,风韵犹存29(1 / 2)

两方军队各自召开作战会议后,又经历了长达一月之久的局部性战争。

在这漫长的一个月时间里,双方发生了数十起大大小小的摩擦和冲突。

双方大军都有伤亡,但总体上仍处于势均力敌的局面。

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大秦帝国的军队理应脆弱得不堪一击,但现在的局势却完全超出了突厥人的预期。

这使得他们不得不认真思考是否还要继续战斗下去。

秦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如果拖延时间,支撑个一年半载绝对没有问题。

然而,突厥则截然不同。

其国内大部分地区都是草原和荒漠,几乎没有可供种植农作物的地方。

平日里,他们大多依靠用牛、羊、马匹与秦国交换来获取粮食。

但如今两国交战,互市早己关闭,突厥国内的粮食储备也己消耗西分之一。

如此空耗国力来打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实在不是一件明智的选择。

再这样打下去,等粮食消耗一空,突厥将会陷入无尽的灾难。

考虑到这一点,突厥也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向大秦帝国提出了议和申请。

大秦帝国在深思熟虑之后,考虑到周围还有契丹、女真和羌族等势力在虎视眈眈。

为了避免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境,同时也为了展示自己的大度和宽容,最终也是同意了议和。

不过,他们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突厥必须赔偿牛、羊、马匹各两千只,以此来弥补大秦帝国在战争中的损失。

面对大秦帝国的要求,突厥人并没有轻易妥协。

他们内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权衡利弊,但最终还是同意了大秦帝国的要求。

毕竟,继续打下去,他们将面临巨大的的粮食问题。

而且继续战争对于双方来说都不是最好的选择,而通过议和可以结束这场无休止的纷争,为双方带来一定的和平与稳定。

也可以为突厥囤积粮草以便以后再做图谋争取时间。

最终,两国商定了具体的议和方案。细节方面,各自将派遣议和使团前往彼此的国都进行商讨。

在两国的议和使团和彼此的国家高层意见完全一致后,双方再签订合约,并从边关撤军,正式结束这场战争。

在确定好流程后,突厥派出了以大可汗的叔叔毗乙叶护为谈判总负责人的谈判使团,踏上了前往大秦帝国京都城的路途。

与此同时,大秦帝国的皇帝则是派出了许长风作为谈判总负责人的谈判使团,前往石国牙帐前去议和。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皇帝还特意派出了司礼监随堂太监朴过昌为副使,一同随行,以便及时传递信息和协助处理相关事务。

……

朴过昌率领着使团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到了雁门关,并在第一时间找到了许长风,郑重地将圣旨交给他。

接到这道重要的旨意之后,许长风不敢怠慢,立刻着手准备相关事宜。

考虑到这次出使任务可能会遇到各种危险和挑战,为确保自己的安全以及顺利完成使命,许长风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带上实力强大的幽煞以及二十名门客同行。

这些门客都拥有着灵幽境大成以上的高深境界,他们将会成为许长风在旅途中的得力助手。 次日清晨,阳光洒在秦国雁门关的城墙上,一支庞大的使团队伍整齐划一地驶出城门,向着突厥努氏毕部的石国进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