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竹篮与灵蓑73(2 / 2)

苏晓忽有所悟,是否也可尝试以陶土炼制此物?然而转念一思,此举实属不易实现。陶器之重难以更改,且需确保品质,则其厚度必不能过于微薄,故其重量几乎无法减轻。加之易碎之弊,洗涤之际稍有磕碰即可能破碎,竹篮之造即将告成,已至二十厘米高度,苏晓遂止住公输之手,此深度已然足矣。

接下来便是将余下的竹篾反转插入,如此便可避免先前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一步增强了结构稳定性。而此刻的新鲜竹篾,即使稍加曲折亦不会断裂。再以较厚的竹片环绕篮口,苏晓紧固其交接之处,公输则取一长竹篾,巧妙地将其捆绑牢固。

竣工后的竹篮,无论是形态美感还是质地坚韧,皆较先前之作有过之而无不及,唯独缝隙大小掌控尚欠火候。其他方面则近乎于无懈可击,少许瑕疵也大多源于实践经验不足,假以时日,熟能生巧,竹篮之美必然更胜往昔。

如今这竹编之篮在日常生活之中已然发挥了重要作用,采集物品之时也可大展身手,再也不必依赖沉重不便的兽皮囊或陶盆。拥有了这般轻巧之物,实乃一大便利。若能让公输再研制出提手,则此篮几近完美。

提手之设计并无太大难度,只需将原本完整的一环分割为二,中段相汇,形如拱桥即可,稍作改良便足以满足需求。掌握了小型篮子的编织技法,大型的箩筐在技术层面上自然不再构成障碍。但凡事须按部就班,公输应先从小型篮筐着手,磨砺技艺。此法虽佳,但在工艺细节上仍有诸多待改进之处,有待二人细心揣摩,逐一优化。

后续改进之事,交由公输负责,苏晓则着手研创蓑衣。耽误下去,茅草一旦晾干,便难以编织,当下略有萎蔫,正是制作蓑衣的最佳时机。

对于蓑衣,苏晓并未抱过高期待,只求能够遮风挡雨即可。至于后世所见那些细密无比的蓑衣,苏晓并未多想,究其缘由,可用材料稀少且质量低下,仅有砍伐而来的一些茅草及部落内少量的麻绳可供选用,其他树皮制成的绳索既粗又硬,实难派上用场。

传统蓑衣通常可分为肩部、胸腹部与裙摆三部分,编制完成后拼接在一起。而苏晓制作时并未如此繁琐,因茅草较长,直接分作两部分即可。以苏晓估算,至少能遮蔽至大腿部位,毕竟只是权宜之计,无需做得太过精细,更为完善的蓑衣应在水稻丰收之后再行制作更为适宜。

届时稻草相较于茅草更细,触感更佳,编织起来也更为顺手。更重要的是,那时部落种植的麻也将迎来收获,届时绳索充足,不必像现在这般四处寻觅麻树,剥下些许皮绳还要精打细算,稍有不慎便会耗费颇多精力方能觅得所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