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二十九回:除童王百姓称快·发密旨欲杀马植330(1 / 2)

汴京百姓闻听朝廷斩了奸贼童贯和王辅悬挂城头示众,便争走相告。于是一时间,汴京城内,争想前来观看童贯王辅头颅的百姓,拥挤道路街道如堵,皆拍手称快。

宋徽宗闻听童贯在南雄州被张澂迹奉旨斩杀,王辅在汴京被斩杀,初时惊讶,继而不由醒悟道:“王辅斩就斩了吧,要斩王辅却没有半点征兆,立刻就斩了。而童贯,其实皇儿心内本身也是要斩童贯的,却原来费了这么大劲,转了这么大弯,皇儿一路三旨连降童贯的旨都是做给我看的,是让我认为他只为了解恨而确实没有杀童贯之意,是为了麻痹我。其实在皇儿的心里已经早铁定杀童贯之心了,碍于朕不好在京城动手,故而贬职发往英州半路截杀。由此,可见皇儿对童贯恨到了什么程度,明明要杀童贯,还要再连三贬童贯。唉,童贯之罪朕何尝不知,但是朕不杀他,就是看在他是一个太监之身,却能有能力为国家率军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征西夏,打方腊,虽说北伐契丹不胜无功,却也让金人还了燕京和十六州许多州,童贯之罪再大也不至于斩了他,罢了他官就是。此事明明就是做给朕看的,我的皇儿有这样的心眼吗?不成,朕一定要查明,是谁给皇儿出了这样的主意,哼,此是何意?”

宋钦宗见顺利的剪除了对自己大不敬竟敢不遵命违背自己圣旨的童贯,数日来,见自己的父皇太上皇也并没有发难,并没有什么反应,就又更感到赵良嗣和蔡攸不顺眼了。一个是宋钦宗认为赵良嗣确实罪大恶极,再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宋钦宗认为赵良嗣善于大胆的给宋徽宗出主意,又感到蔡攸也握有兵权,让自己很不放心。尤其蔡攸自小又和宋徽宗幼时就是较好的玩伴。也确实是蔡京父子有远见,那个时候身为端王的宋徽宗,根本谁都不知道,更不会认为会是未来的皇上。端王那可是一点希望也没有,却蔡京父子能那时就看重端王,认为端王的不一般。

蔡京父子一直到端王从小孩长成大人,都一直与端王较好,特别是蔡攸大了后,更比他的老爹蔡京有先见,与端王简直就如青梅竹马,端王之话惟命是从,与端王好的就如一个人,端王平时就爱让蔡攸在身边。

后来宋庭千丝万缕的巧妙变化,年轻英武正当要有作为的端王最长的哥哥六哥哲宗赵煦,战西夏正要大展宏图,却又二十五岁英年早逝,而又膝下无子,偏偏是向太后力排众议,瞒过了端王上面的几个哥哥,力主立身为神宗十一子的端王宋徽宗为帝。端王为帝后,蔡京父子自然一步登天,蔡攸更是与宋徽宗的关系非同一般,蔡攸出了跟着童贯北伐契丹之外,几乎都不离宋徽宗身边,宋徽宗感到心里危难的时候,写了“传位东宫”四个字,都写给蔡攸,徽宗落泪,蔡攸大哭。

如今与太上皇这样相好的蔡攸还握着兵权,宋钦宗又怎么能感到安心呢?他这个皇位是怎么得来的,是太上皇被金兵逼的,被迫听了李纲的间接建议,即是这样还不舍得松手,直到被金兵逼的病倒无路可走,在逃跑时,不得不把皇位扔给他。或许让他当替死鬼,却没想到会这次守住了京城。如今在这种太上皇并不是甘心让位的情况下坐的皇位,他再不防备蔡攸,那他这个皇位还怎么能坐住。

于是,宋钦宗便又将李纲吴敏宇文虚中三人宣进宫,对三人道:“各位爱卿,如今童贯已经剪除,罪大恶极的李良嗣该当如何?”

吴敏道:“应该也和童贯一样,先贬谪,然后半路斩杀。”

宇文虚中道:“这样不可,恐半路上太上皇不放心再蹈童贯覆辙派人相护,那时如果一旦斩杀不成,打蛇不成反被蛇咬,且李良嗣又伶牙俐齿,除不掉打草惊蛇令其发疯,在太上皇面前鼓噪,让太上皇信其言,恐生变故。”

宋钦宗道:“那便如何是好?此贼不可不除,即除了童贯,必也要除此人。”

宇文虚中道:“如果除李良嗣,让太上皇下令蔡攸干预发难怎么办?”

宇文虚中的一番话正问到了宋钦宗心中的点子上来了。却宋钦宗还没说话,吴敏道:“要除,我看就要二人一块除,这样方除后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