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7章袁良升官67(2 / 2)

后金没有什么文化底蕴,争论完全像吵架,而且像菜市场泼妇骂街一般,不时的带着人体器官或者对方女性亲属的关切问候。

虽然岳托的实力受损严重,但是他却主张在遵化城外与明军决战。岳托其实是有私心的,如果此时撤退,镶红旗元气大伤,非三五年内不能恢复元气,那么岳托在后金的地位肯定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代善也主战,毕竟他的儿子硕托已经被袁良所部所杀,痛失亲子的代善已经丧失的理智,同样主战的则是阿济格,入关以来,阿济格先破龙井关,再斩明山海关总兵赵率教,以少敌多逼退袁崇焕,他最牛逼的之处,就是入关以来,一直没有停止战斗,大小战斗五十六次(清史稿记载,老程感觉有点虚)可以说是战功赫赫。

他需要战功,表现自己。

当然,阿济格有没有私心,其实就不好说了。

相反,蟒古尔泰,豪格、阿巴泰则是主张撤退。

这一吵吵了大半夜,依旧没有吵出一个结果。

皇太极其实心中也为难,就此撤退,可是眼下身后二十万明军,前面还有卢象升五六万人马,加上袁良所部,小三十万人马,肯定不会轻松撤离。

唯一的可能性是丢下缴获的物资、俘虏的人口。

这些俘虏,其实都是后金非常具有针对性的,不仅有各种工匠,还有各个城池的下层官吏,举人、生员,在大明朝这些人口自然不足为虑,毕竟大明有过亿人口,可是对于后金实在太重要了。

可是真打?

面对岳托与蟒古尔泰的第二次失利,皇太极又摸不清大明的底蕴到底有多少。别看后金打着七大恨的旗号反明,可是关键是面对明军内地兵马,依旧犯怵。

秦兵装备差,可是战斗力强,石门川军装备也差,战斗力同样不弱,问题的关键是,明军人口太多了,损失十几万人马,损失得起,他们后金八旗满编才七万多人。

左右为难。

袁良并不知道皇太极的心思,在得知卢象升的救援消息以后,他急忙率领袁家军向遵化赶,他是非常清楚大名军的战斗力,准确的来说,大名军并不比其他明军强,岳托四千五百余骑足以压着大名军上万人马打,如果没有自己出手,大名军弄不好会全军覆没。

所以,袁家军的驰援速度非常快。

在崇祯三年正月初二,袁良带着袁家军抵达遵化城下。

让袁良松了口气的是,卢象升还在,大名军损失极为轻微。现在无论是卢象升还是皇太极都是麻杆打狼两头怕。

好在双方并没有展开决战。

不过,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被崇祯皇帝打破了。

崇祯这个少年皇帝心太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金会被压缩在遵化城外,完全可以利用明军越来越多的兵马,来一场人海战术,把后金这点人马给淹没了。

可是问题是,朝廷太穷了。养活京师二十万大军已经费力,更何况还有二十余万客军,这些客军每天人吃马嚼,耗费了太多粮食。

于是,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孙承宗主持军务,歼灭后金军队。

这个玩笑有点大,现在入关的后金军队占了后金超过七成的军队,如果明军有实力歼灭这支后金军队,那么后金活该被灭亡。

可问题的关键是,明军其实就是一个样子货,将皇太极从京师“击退”,并不是真正的击败,而是皇太极担心后路断绝,自动撤退,此时的后金军队编制健全,士气旺盛,装备齐整,粮草充足,根本就不是一支败兵。

然而,明军明明拥有二十余万,非常可惜,这些兵马包括十六位总兵,二十七位副总兵,五十三名参将,外加一百多名游击率领。

虽然名义上明军建制完整,事实上却乱成一团,而且有的总兵仅四五千兵马,甚至不如袁良这个千户,更不如卢象升这个大名知府。

孙承宗自己没有嫡系人马,下面的总兵、副总兵、参将名义上是归孙承宗指挥,可是实际孙承宗还真不能如臂指使。

孙承宗虽然资格老,但是他不是神,也需要时间整理军队,了解军队。比如,袁良名义上是归德卫正前千户,他在朝廷备案的军队中只是两千杂兵,两千民夫。

可是事实上呢,袁良麾下的兵马,并不比一镇总兵弱,甚至可以说他的兵马比任何一路总兵要强,也仅仅次于关宁军。

如果了解袁良实力可以把袁良这支军队用在最合适的地方,无论进攻或者防守,袁家军无疑都是一柄利刃。

非常可惜,孙承宗并不了解袁良,也不了解袁家军。

哪怕袁良有了卢象升的举荐,在孙承宗看来,这只是卢象升有意拉拢一个后辈子侄,就像侯恂举荐了左良玉一样,左良玉从来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战绩,然而,他却一路扶摇直上,官运亨通。

孙承宗只能硬着头皮打这一仗。

就在这个时侯,一名瘦骨嶙峋的宦官在十几名锦衣卫的护送下,抵达袁良军中。

这名宦官进来就问:“哪位是归德卫袁千户?”

众人的目光落在袁良身上。

那名宦官上下打量着袁良。

袁良被这名宦官看得有些发毛。

崇祯皇帝喜欢少年将军,估计他是听汉武帝的故事听得多了,也喜欢提拔少年将军。

袁良的名号传到崇祯皇帝耳朵中,特别是归德卫指挥使被卢象升暗中上了眼药,这下好了,归德卫指挥使刘进贤原本与阉党串通一气,不过他是小角色,没有来得及收拾他。

现在好了,直接由锦衣卫押解入牢待审,而袁良则直接从正五品正千前户,升为正三品归德卫指挥使。

这位王承恩身边的小宦官王安则奉命观察袁良。

其实袁良细皮嫩肉,又高又壮,卖相不错,在王安眼中,袁良确实是符合崇祯皇帝的审美。

“袁良接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