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算数》61(1 / 2)

九月二十九日上午。</p>

郭可阳在文华殿接见了被重新启用的徐光启、孙元化二人。</p>

徐光启是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后世上海着名的徐家汇就是为纪念徐光启而命名的。孙元化则是南直隶苏州府嘉定县,二人老家只相距四十多里远。</p>

二人既是同乡,又是师生。</p>

万历四十年,孙元化考中举人,师从徐光启学习火器和数学。因为痴迷于西学,后来未能考中进士,遂放弃科举,潜心研究西学。</p>

万历年间,徐光启在京城向着名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西学,并结下深厚友谊。后来更是加入了天主教,成为当时大明为数不多的士大夫入教者。而孙元化受到老师的影响,也在后来入教,两人既为师生亦为教友。</p>

接到起复的诏书后,两人便结伴而行,重回京城。</p>

今年徐光启已经65岁了,可谓年事已高,而孙元化刚刚46岁,正是做事的好时候。</p>

赐座后,郭可阳对徐光启道:“徐先生所译着的《几何原本》朕刚刚拜读过,真是一本经世济用的大学问啊!”说完拿起案上的一本《几何原本》递给徐光启。</p>

徐光启接过来一看,正是自己与利玛窦一同翻译的《几何原本》第一卷。翻开一看,书的前几十页还有一些写上去的批注,只不过看着不像是毛笔所写,其实是郭可阳用鹅毛笔书写的。</p>

徐光启震惊地抬起头,不可思议地看着皇帝道:“想不到陛下也喜欢西学?”</p>

“呵呵,何止是喜欢,朕还颇有些心得呢!”郭可阳有些得意地微笑道。</p>

说完便拿出另外一本册子递给徐光启,“朕平日里也常钻研西洋番人的算数几何学问,有些心得。将其中一些精妙之法记为一册,有一些是朕自创的,徐先生看看。”</p>

徐光启接过来一看封面上写着“算数”两个字。翻开第一页,上面是按照横排从左至右书写的。对于习惯了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竖排写法的明朝人来说,确实有些不太习惯。</p>

只见第一行写着“0”一串大食数字,第二行则是与之对应的“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个汉字。并讲解了该数字的用法,譬如一百二十,用大食数字记为“120”等。</p>

对此徐光启还不是太惊讶。因为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编制《大明历》时,就曾使用过阿拉伯数字。</p>

明代中后期,随着西学东渐的开始,阿拉伯数字也在中国流传。徐光启就曾见过利玛窦使用大食数字,自己对此也有了解。</p>

翻看第二页的内容徐光启细读下去,便开始震惊了。</p>

只见第二页上,写着“加减乘除等号”与其对应的是“+”“-”“x”“÷”“=”五个符号,而后列了一系列的对应计算方法的示例。</p>

对此徐光启便闻所未闻了。要知道这些符号现在要么还没有发明,要么只有极少数欧洲数学家在使用。</p>

譬如“=”,要再过100年的时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才提出倡议,把“=”作为等号来使用。在此之前对于“=”只能进行文字说明。</p>

徐光启只读完第二页,搞明白了加减乘除等号这五种符号的运用方法之后,便极为震骇的抬起头望向皇帝。</p>

做为明末杰出的数学家和西学大师,他深知将这五种看似简单的符号与大食数字组合起来,对于算术运算将是颠覆性的改变。</p>

“陛下此法不知从何处得来?臣闻所未闻,请陛下赐教!”徐光启疑惑道,他不相信这些会是年轻的皇帝自己发明的。</p>

“额,朕从前也爱研习算学,这个嘛,有些时候深感用汉字表示加减乘除太过繁琐,也不直观,便在巧思之下发明了此法。”说完郭可阳自己都有些脸红了,但也无奈。</p>

徐光启与在华的西洋传教士大都很熟悉,还是个天主教徒。自己若是撒谎,说是从西洋传教士那里学的。徐光启继续追问,或者是写信询问那些传教士,则谎言很快就会被戳破。</p> 与其如此,不如直接就说是自己自创的,也断了他的追问。朕天资聪慧,是算学奇才,这下你总不好再问了吧!你总不能质问说皇帝不可能如此聪明吧!</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