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近卫师(二)66(1 / 2)

史料记载,毛文龙领东江镇时,“每年津运十万,所至止满六七万,余俱报以‘漂没’”。</p>

默认的漂没额度是三成。就是送十只到六七。由此可见当时文官的贪婪。</p>

按照最好的情况算,粮饷从兵部发出,到了将领手里还剩七成。将领们再贪污两成,还剩五成。</p>

那么只剩下官方规定的一半的粮饷,还如何能使士兵安心训练服役,并保持军队战斗力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p>

于是明朝中后期的将领们,创造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家丁制”,这一畸形的军事怪胎。</p>

所谓家丁,就是将领自家的奴仆私兵。这些人没有兵籍,不属于朝廷,只属于将领私人所有。将领如果调动,这些家丁也都跟着将领走。</p>

家丁的待遇远高于普通士兵。通常是家丁拿全饷,普通士兵只能拿半饷,甚至是三成饷。普通士兵往往连饭都吃不饱。</p>

明代军队往往是所谓的十日一操练,主要原因便是军队待遇太差了。普通士兵饭都吃不饱,还操练个甚!</p>

即便如此,一支军队也无法达到朝廷规定的兵额。因为养兵的钱根本不够。</p>

譬如一名游击将军,名下领有一支编制为三千人的营伍。实际情况可能是,营中只有两百名家丁,一千二百名普通士兵,其他的便没有了。</p>

但是在出征或者发饷时,朝廷通常会派人点验兵额。</p>

于是在这些时候,将领们都会拉一些地痞流氓或者流民乞丐,给些小钱,令其穿上士兵的衣服,用来站队充数。</p>

这样的军队哪里还会有什么战斗力!</p>

于是在点验完兵额,发完开拔费后,在出征的路上,普通士兵便会大量逃亡。毫不夸张地讲,很多将领为防止自家士兵逃跑所用的心思,要远远多于花在敌人身上的心思。</p>

将领极为看重家丁,给了其好的待遇,也会严格进行训练,并配上全军最好的装备。因此将领的家丁,是明朝中后期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批人。</p>

为了培养其忠心,有的将领还会和家丁同食同住,并为其安排婚姻。家丁也往往会改从将领的姓氏,双方就像一家人一样。</p>

打仗时,家丁成为了军队战斗力的核心,扈从在将领周围,铁心跟随将领冲锋陷阵。当然,逃跑时也是一样,会拼死保卫将领逃生。</p>

于是一个将领所拥有家丁数目的多少,便成为了衡量这支军队战斗力和将领实力的最重要依据。</p>

实力弱的游击、参将之类可能只有几十、数百家丁。实力强的总兵一类,则可能有上千家丁。</p>

当然将领也想多养家丁扩充实力,但是因为粮饷经过层层克扣,用来养兵时已经所剩无几了,所以一个将领能养数千家丁便是极限。</p>

明朝拥有家丁数目最多者,是万历时期的辽东名将李成梁。据说此人在最鼎盛时,拥有多达八千家丁。因此李成梁才能在数十年间打的蒙古、女真对其闻风丧胆。</p>

李成梁镇守辽东三十年,率领辽东铁骑先后向朝廷报大捷十次,号称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所未有。就连皇帝都对其实力有所忌惮。</p>

家丁制除了侵蚀损坏一支正常军队的战斗力外,另一巨大恶果,便是导致明末实力强的将领军阀化日益严重。因为这些家丁都是将领的私产,他们只听将领的,对于朝廷和皇帝的忠心实在是谈不上。</p>

郭可阳之所以决心要自己练一支新军。就是因为其对明朝官军的腐朽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想改造他们比新建一支军队难的太多了,还是另起炉灶的好。</p>

卢象升听到皇帝问起军饷的“漂没”之事,做为大明科班出身的官员,他怎么会不知道。</p>

便回答道:“臣自然知道,此积弊的确是我大明官场的一大恶习,只是由来已久,恐怕一时难以杜绝。”说完,卢象升自己也感到一阵沮丧。</p> “确实如此,想杜绝太难了。”郭可阳感叹道。</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