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第二基地15(2 / 2)

在穆伦河的尽头停歇了一晚,翌日在普里兰河上航行了9个小时后,抵达了阿帕-普里兰高原。

黄延义让船队停下来,不能再往前走了,阿扎说,前面的水文情况只适合10吨以下的小木船航行,70吨的大船上去就会搁浅。

从诗巫到这里的水路有近400公里,逆流航行了7天。

停船的地方是普里兰河与一条支流卢阿尔河的交汇处,从这里往南看,有一条东西走向山脉挡住了视线,再往北看,西北方向10多里外有一片连绵的山脉,东北方向的远处有一片起伏的丘陵,而广大的正北方向,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起伏很小的高原平地。这片平地上的植被不再是热带雨林,生长的是灌木与常绿乔木,有几分中国两广地区的植被景象。

最关键的是,这么大一片高原平地上居然没有看见人烟。

阿扎凑到黄延义身边说道:“这里刚进入高原地区,再往前用小船航行一天才能到达我曾经去过的巴图博拉山。”

“这里怎么没有人烟?”黄延义有些不解。

“像这种沿河平原没有人烟,只能说明这里的土地贫瘠,粮食产量很低,不适合耕种,即使以前有人居住,后来也都迁移走了,上游地区这样的地方还有不少。”阿扎回答道。

婆罗洲雨水大,土壤表层的腐质层和养分大都被雨水冲走了,所以婆罗洲的耕种农业一直都不发达。

现在是2月底,雨季刚过,这里的气温还比较低,黄延义感到了几分凉意。

“就在这里开荒种地吧,我们播种的东西不需要太肥沃的土地,能长草的地方就行,今天天色已晚,明天再开始行动。”黄延义给随行的陈尤壬等人下命令。

这里的河道很狭窄,大部分地方都只有30多米宽,70吨的铁船还要找一处宽阔水域才能掉头。

黄延义的命令下达后,3艘船上的人员都开始欢呼起来,在船上晃荡了7天,终于可以上岸了。

在船上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一早,130多人各自分工,开始忙碌起来。

伐木的,整地的,搭建房屋的,各司其职。三艘船运载来了足够的食物和各式工具,黄延义也扛着一把铁锹上了岸。

在谢无忌和陈尤壬的陪护下,三人用柴刀和铁锹开道,往北穿过一大片灌木,走了有150多米,站在了一个植被稀疏的土坡上,黄延义用铁锹在地上掘了一个深坑,看着翻出来的黄色泥土,对跟在身边的谢无忌和陈尤壬说道:

“阿扎说的对,这里的泥土含沙太多,种植水稻什么的肯定不行,这种沙土地,不知道种花生和山药行不行,可以尝试一下。”

陈尤壬接过话茬:“这样的土壤能改造吗?”

“沙漠都能改造,这里当然也可以改造,如果花的代价太高,就有些得不偿失了,砂劳越又不缺少可耕种土地,我们没有必要在这里下功夫。”黄延义抓起一把泥土在手里捏了捏,散在了地上。

黄延义电脑里的地图上,这里有通向美里和民都鲁的公路,这里距离沿海的民都鲁直线距离不过140公里,距离石油重镇美里也只有230公里左右。只是在这个年代,这里连一寸公路都没有,要想出海,只能走水路绕行500多公里,走美拉牙、加帛、诗巫,再到出海口。

简单安顿下来后,黄延义和谢无忌花了2天时间,爬到四周的几处高地,用望眼镜把周围地形地貌大致观测了一遍,然后画了一张简易的规划图,交给了陈尤壬。

“你今后就是这里的负责人了,你先看看我这个规划合不合理。”

陈尤壬接过简易规划图大致看了一遍,上面的码头、住宿区、道路、种植园等都画的非常简略,不过住宿区画的好像有些多。

“这些地方还要实地查看,我会尽量按照这份规划图来做,只是这上面要建那么大的几个住宿区,我们可没有那么多的人来住啊。”

“我的打算是在这里建一个镇子,今年你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黄花蒿移种成功,到时候虐特灵制药车间会搬迁到这里来。你说的人口问题,我有个计划,去年11月日军进入广西,有不少广西难民逃到了越北,我会派人去越北招募一些广西难民来这里垦殖,所以,不用担心这几个住宿区没有人住。”

黄延义似乎说的有些兴奋了,叉着腰,大手一挥,画了一个圈,“我将来要在这里建一座现代化的小城,这里将会变成东南亚地区旅游、避暑的胜地,城市的名字就叫建康。”

“建康,那不是南朝时期南京的旧称吗。”陈尤壬说道。

“当年衣冠南渡,汉民族在建康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我们将来也可能从诗巫迁到这里,建康,既然这么好的名字如今没人使用,那我就来捡个便宜。”

谢无忌站在一旁鼓掌道:“这个名字好,以后这里多建几个医院,就能保证健康了。”

黄延义抬手在谢无忌的肩膀上拍了两下,“以后多看点历史书吧,没文化,很可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