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一矿四厂26(2 / 2)

“这个暂时不急,等明年这个时候再说,对了,现在和周边的土著还有**吗?”

陈树华摇摇头道,“基本没有,自从上次和机场边上肯亚人冲突平息之后,周边不少土著都知道我们不好惹,如今安分多了。”

“上次的事情陈尤壬处理的很好,平息了冲突,还让他们搬了家,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温睦的形象,以后土著们也应该愿意和我们打交道。”

“是啊,让他们搬家,花费的也不多,总的来说,双方都能接受。”陈树华对这个结果也是非常认可。

用4万多斤大米和42头小猪仔换取21户土著搬离了他们世居之地,还交出了4个偷袭者,这件事情得到圆满解决的主要原因,是肯亚人村长不是那种混不吝的人,那几个偷袭者的行动并没有经过村长允许,是他们几个的擅自行动,村长很生气。

从民兵训练营出来,走出不到一里地,就是正在修建中的建康中学。

郑惟炎10月初赴新加坡、巴达维亚、马尼拉等地招聘老师和医生,目前已经确定在1941年元月以后能过来的老师有20多位,医生有40多名,完成了黄延义所布置任务的九成。

能来这么多人,黄延义已经感到满意,毕竟建康这个地方声名不显,还地处婆罗洲的内陆,大部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会对这里望而却步。如果不是开出了很高的薪酬,可能真没几个人愿意到这里来。

离建康中学不到500米,就是新建的建康人民医院,听医院的名字就知道是黄延义给取的。

陈尤壬一贯对医疗卫生非常重视,建康人民医院最先修建,现在已经基本落成。

医院由7排平房错落组成,住院部设置床位有40张,有一台专门的柴油发动机为医院供电,从马尼拉采购回来的显微镜、x光机、外科手术器具、氧气机等已经归置到了各个科室。

黄延义在陈尤壬的陪同下,正逐个科室的视察。

“目前全院有19名医生,这些人多半是我在今年3月以后招聘来的,郑惟炎在各地招聘的医生,目前只来了6个人,还有30多人约定好了春节后再来,眼下由于人员不足,有的医生一人兼管着几个科室,像骨科医生监管着X光机室,防疫科的医生监管着化验室,等等,不过眼下来这里看病的人也不多,还能忙的过来。”

“等明年那30多个医生都来齐后,应该就有点大医院的样子了。”

“50多个医生,完全够用了,毕竟现在建康的人口还不到6000人。”陈尤壬说道。

“我认为还不够,以后人口要是达到1万以上,包括医药、治疗、疫苗的研究,人员就不一定够了,另外我还准备建立一所医院附属的护理学校,而且医院也会向周边的土著居民开放,这样算下来,你认为50人还多吗。”

黄延义知道,按后世的标准,1万人口配6个全科医生就差不多了,但是按照黄延义的打算,建康以后要建成一个避暑和疗养胜地,医生自然是越多越好。

“对土著也实行免费吗?”

“是的,不光是医疗免费,教育也要免费。”

“那样会不会花费很大?”陈尤壬接着说道。

“你知道砂劳越有多少人口吗?”

“去年砂劳越政府公布的一项人口数据,好像是56万多。”

黄延义点点头,“除了古晋、美里、泗里奎这3个人口过万的城镇,哦,因为我们的原因,今年诗巫的人口也超过1万了,除了这四个人口过万的城镇,整个砂劳越其它广阔的地区才40万人左右,这40万人分布在比浙江省还大的地方,用地广人稀都不足以形容,快接近荒无人烟一词了,你说我们建康周边能有多少土著,方圆百里的土著加起来也不会超过3万,这3万人即便是全部来我们这里就医,我们也能应付,他们来我们这里就学、就医,就会逐渐地接纳我们的思想,这是一件能促进民族融合的大好事。”

“我明白了。”

“实际上他们有自己的巫医体系,真正来就医的也不会多。”黄延义对达雅人的原始医术知道一些。

“我们需要主动向他们宣扬这里可以免费就学、就医的消息吗?”

“当然可以宣传。”

黄延义看到医院房间的地面都是用三合土夯实的,不由的皱了皱眉,“怎么不用水泥处理地面,这三合土的地面不容易清洁啊。”

“按建康财务处的预算,如果使用水泥的话,包括学校、医院、工厂、道路在内,那需要的水泥将是海量的,用三合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运输能力跟不上来,修建机场跑道所用的水泥已经占用了很大一部分运输力,这个月开始又要运输储备物资,运力已相对紧张。二是花费大量的钱去购买水泥,会给建康基地造成很大的财力负担。所以后来我们才决定用三合土来铺整地面。”

“三合土毕竟和水泥不一样,看来我又要花钱去采购水泥厂的设备了,费尔南德斯探出了一个石灰山,就在那里建一座水泥厂吧,哎,这厂子建起来咋就没完了呢。”

黄延义现在体会到了建一座新城是多么不容易,这些建设项目是一环扣着一环,厂子也会越办越多,搞得黄延义都有些含糊了。

“把煤拉到水泥厂,再把生产出的水泥运到各个工地,这些都是大批量运输,陆地上的交通运输工具也要添加不少啊。”陈尤壬道。

“造,造四轮拖拉机,上次给拖拉机厂下的200台订单只是配发给移民村使用的,这次为了水泥厂,恐怕还得再来200台,既然有了水泥厂,干脆连砖瓦厂也一起上,用木头片子当砖瓦盖房的日子也该结束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