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受伤哑巴18(1 / 2)

野狐岭西侧是黑土沟,翻过黑土沟是金石沟,金石沟往北再翻过两三个山头就能看见一望无际的蒙古大草原了。在草原与山脉的接壤处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镇子,镇子南端有一家不怎么起眼的小药铺,没有什么名字,只是在门前挂了个幌子,上面写着“药铺”二字。药铺主人姓张,人称张先生。这位张先生经营药铺大半辈子,因为地处偏远,没有攒下多少积蓄。钱多钱少对于张先生来说并不重要,在这乱世,能养活一家三口就已经很知足了。令他引以为憾的是,膝下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已经十八岁了。

这不刚刚发生战乱,听说官军都是些家奴流氓组成,每过一处州县,必然**掳掠抢劫一空。张先生的老婆女儿已随镇子上的百姓逃进了山里,张先生自己留了下来照看店面。镇子里已经十室九空,求医问药的人自然也就没几个。

这日清晨,张先生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去开店门,当他打开到第三块门板时,突然从门边扑倒了一人。张先生连忙上前将那人扶住。

虽然已经开春,但天气尚寒,这位年轻的小伙子却衣着单薄,全身冰冷。张先生把手指靠近小伙子鼻孔探了探,幸好气息尚存。张先生将这年轻人拖入店内,准备去熬点粥给他喝,突然发现左手上有血。张先生忙将年轻人翻过身查看,年轻人后背的衣服已经被鲜血浸透。

张先生将他衣服撕开,只见他后背上有一个大血口子。张先生一眼便知,这是箭伤。张先生先用清水清洗伤口,然后涂上金疮药,包扎之后,将此人放于床上。伤口虽深,却不致命,张先生为自己做了这么一件大善事感到高兴。

十余天后,镇子里的百姓陆续返回,张先生的老婆女儿也都回来了。年轻人的伤好了大半,脸上逐渐恢复了容光。令张先生感到奇怪的是,这位年轻人从不说话,有时问他些话,他似乎也听不明白。张先生考虑他是刚刚受伤,精神没有恢复,也就没有在意。

小伙子在张先生药铺养了数日,伤已痊愈,但却没有要离开的意思。张先生问他家在何处,小伙子并不回答,只是摇头。张先生觉得这小伙子不但是个哑巴,可能还是个聋子,不忍心就这样撵出去,也就没再多说。

这日早晨,张先生一家人发现那哑巴小伙子不见了,张先生的老婆不免嘲笑张先生说,原来救了一个白眼狼,看着挺憨厚实在的,付不起药费饭费,竟然晚上偷着跑了!

张先生苦笑两声,也不答话。倒是女儿说了句:“娘,我看他不是那样的人,可能一时有难处罢了。”

过了两日,傍晚时分,张先生正要上门板时,看见远远走来一人,却正是那小伙子。那小伙子风尘仆仆,进了店,帮着张先生把门板上好,然后将身后背着的一个褡裢放在了张先生一家正在吃饭的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时,只听里面有金属碰撞之声。张先生与老婆、女儿互相看了看,不知里面是何东西。

那小伙子将褡裢打开,张先生一家人看见里面东西,全都“啊”地一声站了起来。

只见里面有五六块金砖、十余个金元宝,还有一小堆珍珠玛瑙,尤其里面还有几颗宝石,蓝色、红色、黄色的,在烛光照耀下闪闪发亮。

张先生问那小伙子:“你这是从何处得来的?”

那小伙子一脸诚恳,却似乎没有听懂张先生的话,他双腿跪地,先用右手捂住自己心脏位置,然后指了指金银财宝,而后双手在张先生面前张开。这意思再明白不过,是张先生救了他的命,他用这些财宝报答张先生。

张先生说道:“这太贵重了,我不能收啊!”

那小伙子还是没有听懂张先生的话,他用手指了指他住的房间,又拍了拍自己。

张先生没有明白,张先生的女儿却看明白了,说道:“爹,他想继续住在这儿。”

张先生与老婆对望了一眼,便答应了下来。

张先生用小伙子提供的财宝,将店面扩大了一倍,店内重新进行装修,再加上战乱结束,日子安稳了,药店生意越来越好,这年轻小伙子也成了一把好手,张先生说话,也都逐渐听得明白。

时间略长,年轻小伙子与张先生的女儿互相产生了好感。张先生虽然觉得这小伙子不错,手脚勤快,干活麻利,有一把力气,而且长得眉眼细长,脸色红润,模样并不丑。但就是有一点,这小伙子是个哑巴。

张先生的老婆对张先生说,咱就一个女儿,嫁了出去,就剩咱老两口过日子了,反倒不如召了这个上门女婿,日后也好有个照应。

张先生担心哑巴会不会传给下一代。

张先生的老婆说道,亏你还是半个大夫,哑巴一般是不传的!

张先生只好同意了这门婚事。

一年之后,小两口生下了一个儿子。张先生担心孙子有什么疾病,便先起了个小名叫“全儿”。全儿一岁多便能叫“爹”“娘”,到了两岁,“咿咿呀呀”能说不少话了。张先生老两口这才放下心来。

后面三年,小两口又添了两个女儿,却没有再添男丁。不久,张先生与其老婆先后离世,哑巴和妻子接管了镇子上的药铺。药铺生意越来越惨淡,哑巴却变戏法一样又弄来了一堆金银,和妻子孩子离开了镇子,来到了守泉城开药铺。

全儿到了上私塾的年纪,应该起个官名了,夫妻二人为姓什么产生了争执,妻子要孩子姓张,哑巴却摇头不同意。妻子说哑巴连个名都没有,这么多年就“哑巴”“哑巴”地叫着,孩子总不能姓“哑”吧!哑巴原本不识字,他在药材柜子上认识了一些汉字,其中最简单的莫过于“丁香”中的“丁”字。哑巴拿出一张草纸,用笔写了一个大大的“丁”字。

妻子不再勉强哑巴,便同意了儿子姓“丁”,因此取名叫做“丁全”。

哑巴为自己取名为“丁彦”,药铺也取名为“丁氏药铺”。

丁全读了十余年书,考中了秀才,却再也考不上去,便回家帮助父亲经营药铺。 丁彦妻子病故,丁彦痛不欲生,精神日渐委顿,在临终之际,他只留丁全一人在屋,其余人都赶了出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