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4(1 / 2)

“看报!看报!今天的《新京报》!特大消息!河北保五师又有重大行动!”

北京的大街上,报童满街跑,满街喊。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

李家庄战斗结束不两天,《新京报》就赫然以《河北省保安第五师李云霞女兵混成旅进兵冀中曹西南李家庄全歼日本鬼子近一百从冀南到泉灵沿途受到老百姓热烈欢迎》为题,一整版的篇幅,图文并茂、真实可信地报道了李家庄战斗的整个情况。重点较详尽报道了李云霞女兵旅在李家庄战斗中与身着“曹县警备旅”军服的日军激战以及全歼几十名日军荷枪实弹、仍然参战的战场实迹。也比较真实、详尽地再现了保五师女兵旅进兵冀中的过程和目的。尤其是保五师在泉灵镇受到当地老百姓热烈欢迎的热闹场面。

相继,北平其他多家新闻媒体也分别进行了转载和报道。

几乎同时,天津的媒体也对女兵旅大战李家庄、歼灭日军残余进行了同样的报道。无非视觉不同、选择的角度不一样而已。

北京、天津两地的媒体几乎同时报道了同一件事。一时,在华北引起了轰动。

以大学生为首的北平、天津各阶层人士分别有数万人高喊“彻底消灭敢于抵抗的日军,继续严惩汉奸卖国贼”口号持续上街**。并且,规模、声势越来越大。不少市民、商人、工人也纷纷自发参与到**队伍中。呼吁以坚决手段彻底歼灭在华不放下武器的任何日本军人,严惩还在当汉奸卖国贼的所有人。对保五师李云霞女兵旅进兵冀中清扫日本残余实力、惩罚汉奸卖国贼给予理解、肯定和支持。

新闻舆论的影响力,就是不同一般。

不两天,社会舆论就形成了对保五师进兵冀中的正当性非常有利的局面。

保五师女兵旅进兵冀中,在曹县西南剿灭日军残余的消息在北平、天津媒体报道后,从北平、天津开始,迅速蔓延到石家庄、保定,乃至济南、青岛、上海、南京、郑州等诸多大中城市。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纷纷发表评论、社论、召开群众集会,充分肯定、支持河北省保安第五师的正义行动,对保五师不怕牺牲、不遗余力,始终坚持继续清剿日军残余、严惩汉奸卖国贼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誉。

保五师在抗战结束后,再次成为华北大地上引人注目的焦点。尤其是李云霞率领的女兵旅,从台后走到了台前。更是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女英雄李云霞”成为华北热议的中心。

无论你走在北平街头巷尾,还是坐在天津茶馆酒肆;无论官场,还是寻常百姓家;谁一天不谈论“李云霞”,就仿佛不知天下事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跟不上形势跟不上趟”。

女兵旅刚刚才进兵冀中,就能造成如此浩大的声势和影响,连李云霞本人也是始料不及的。

不过,这样的形势发展,无疑,对女兵旅进入冀中提供了莫大帮助和便利,也非常成功地实现了出兵前李云霞充分吸引所有人注意力到自己身上的战略构想、目的。为老将军关天洪挺进豫东隐蔽行动创造了非常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条件。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保五师而言,目前生存的大环境是建军以来最好、最有利的时期。

根据舆论披露,李云霞女兵旅暂时驻扎在曹县西南。

受到舆论影响,曹县、涂县、望县、肃宁,包括河间、衡水、安平,甚至保定、唐山等周边的热血男、女青年无不以加入保五师女兵旅为荣,要求参军的男、女青年成群结队,络绎不绝。有的远在望县东边,赶到李云霞女兵旅所在的李家庄,少说也有二三百里地。青年们仍然不辞劳苦,跋涉前往,着实让人感动。

一天,在女子骑兵第三团令狐燕团部大门前,来了一位风尘仆仆的彪形大汉。

脸上不干不净,头戴破毡帽,身穿破破烂烂的农家粗布大褂,脚上一双破了一个洞,露出大脚趾的黑布布鞋,背一个巨大的蓝布包袱,手里提一根不太粗壮的枣木棍棒,普通至极。

唯有一双浓眉大眼炯炯有神。活脱脱就是《水浒传》里所描述的“拼命三郎”石秀重生的样子。

嘿,这大汉一点也不客气,大步就要往团部里边闯。

门卫姑娘两位中的一位赶快上前拦住大汉。

“喂,你找谁?有什么事?”

大汉爽朗地一笑,心平气和地说:

“姑娘,你们是女兵旅骑兵第三团吧?

“阿,是。”

“请问,你们团长可是叫令狐燕?”

看看大汉虽然粗豪,说话却满客气。姑娘印象也好了许多。瞪着眼,颇感奇怪。

“对呀!”

“那就好。姑娘,请通报你们团长一声,就说有故人前来相见。”

“请问,你贵姓?”

“贵姓说不上。就说有一个叫‘尉迟’的行了。”

“‘尉迟’?”

门卫姑娘心想,“真怪,还有这么个姓吗?”

她眼睛咕噜噜一转。

“好吧。”

答应一声,仍然不放心地又叮嘱道:

“你,就在门口等,别乱动。” 大汉点点头,和蔼地回答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