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90年代港台文学界18(1 / 2)

20世纪90年代,港台文学界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

香港文学方面:

-老一辈作家继续活跃,他们多生于1911-1949年间,善于根植传统并弘扬传统。如刘以鬯是香港现代派的开山始祖,进行叙事实验的尝新;金庸、梁羽生开拓了新武侠小说,拥有众多读者;西西、陶然、梅子、古龙、倪匡、亦舒、也斯、董桥、施叔青、小思、潘耀明等也各有特色。

-中生代作家大体生于1950-1970年间,在化中、化西之间找到平衡之道。例如,李碧华开拓了新言情小说,善写轮回故事;梁凤仪拓展了财经商业小说;黄碧云的写作风格独特。

-90年代的香港成立了艺术发展局,前期对文学作品的资助使得文学书籍出版量增加,但也出现了作品质素参差不齐的情况。后期艺发局调整了资助计划方向,资助文学书籍出版工作减慢。2005年起,艺发局规定个人必须寻求一家出版社协助并由其代办申请手续,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筛选作品的作用。

在文学奖项方面,2001年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创办的“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西西是香港的获奖作家代表。香港浸会大学2005年创立的“红楼梦奖”(又名“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2014年第五届黄碧云的《烈佬传》夺魁,实现了香港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香港作家特别擅长书写城市文学,老一辈深得新感觉派文学精髓,热衷描写都市世相;中青年作家则以国际视野观照香港这座大都市,对城市有切身体悟。

台湾文学方面:

-80、90年代的台湾文学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主题。一些作家继续关注本土文化、历史和社会现实,挖掘台湾独特的人文精神和地域特色。

-同时,受到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影响,部分作品也展现出对不同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的思考。

-这一时期的台湾文学在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种文体上都有一定的发展和创新。

总体而言,90年代的港台文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既保留了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全球化和时代变迁的影响,展现出丰富多元的文学景观。然而,港台文学的发展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不同作家和作品也有着各自独特的发展轨迹和特点。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港台文学的具体作家和作品,还需要深入阅读和研究相关的文学资料。

90年代的港台文学作品具有多方面的文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点:

-题材丰富多样:涵盖了武侠、言情、历史、现实生活等各种题材。例如香港的武侠小说继续保持繁荣,金庸、梁羽生等作家的作品俘虏了全球几代华人;李碧华开拓的新言情小说,以其独特的轮回故事吸引了众多读者。台湾文学也有各种不同风格和题材的作品涌现。

-文化传承与融合:港台地区保留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同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文学作品中既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例如西西等作家的作品在根植传统的基础上,也吸取了外来文化的精华。

-反映社会现实:一些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洞察,反映了港台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让读者对当时的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艺术风格创新:部分作家在叙事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尝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如香港的刘以鬯是香港现代派的开山始祖,主要进行叙事实验的尝新。

-城市文学特色:香港作家尤其擅长书写城市文学,他们热衷于描写都市世相,通过对城市生活的描绘来省察人物的内心意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