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 / 2)

张三和清水搞对象之后,他每天也还去李四那里刻章。清水近来在学校附近找了一个兼职英语老师的工作,没课的时候,清水就会跟张三到李四那里坐坐,逗李四玩。张三刻了两个印章,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他就牵着清水的手回家去做饭吃。如果时间还早,他俩还要去牧野湖逛一圈才回家去。他俩在回家的路上,清水总爱缠着张三问各种问题。一天下午,他俩从李四的屋里出来,清水问张三:“你为什么一定要来李四这里刻章?我上一节课挣的钱都够咱俩花两三天了,况且有时候明明没有活干,你还要去他那里坐一会儿,这又是为啥?”

张三笑着答道:“谁会嫌钱多呢?我又没有跟钱过不去。倒也不全是为了钱,我之所以每天都来他这里刻章,更多的是来陪李四说说话,我觉得他挺可怜的,一个人天天在小黑屋里关着,没啥朋友。我如果不来跟他说说话,就没人跟他说话了。你知道,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需要点社交,没有社交就会觉得孤独。”

清水点头道:“你怎么这么好?”

张三道:“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吧,我们大多数人没有朋友的原因,或许就是不懂得将心比心,不懂得推己及人吧。”

清水若有所思道:“你说得没错,我之前就从来不会这样想,我总是会想,对我没有利的事情,我为什么要干?难怪我一个好朋友也没有。那你这些都是咋会的,是在经历中学习的还是在书本上学习的?”

张三道:“都有吧,我有段时间一直在看历史书,从头到尾看过几遍中国历史,看过一遍世界历史,对历史上的一些人物也做过一些功课,在历史人物身上学习了一些处世之道。”

清水道:“原来如此,那你给我讲讲历史,先讲讲中国历史吧,中国历史我还熟悉一点。”

张三道:“好,那我就给你简单讲讲,中国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史前阶段、奴隶阶段、封建阶段、近现代阶段。史前阶段就是神话传说,比如女娲造人、夸父逐日、尧舜禹禅让等等,因为无从考证,都属于神话。神话是不能当真的,但我们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总觉得我们就是女娲造出来的。女娲还好,最要命的是尧舜禹禅让,历史上很多先贤都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并以此为美谈,赞不绝口。我总觉得这个故事里面有很多值得怀疑和矛盾的地方,比如说舜让大禹他爹鲧去治水,他爹没治成功,舜就把他爹杀了,然后又让大禹去治水,也就是说舜是大禹的杀父仇人,杀父之仇大如天,大禹不可能不恨舜,而舜也不是傻子,不可能不防着大禹想要为父报仇。如果舜真的如故事里说的一样,心甘情愿地把宝座让给大禹,那他就是个傻子,这样的话,我认为舜根本不配坐上这个宝座,又往上推,尧把位置传给一个傻子,尧也聪明不到哪里去。从人性的角度分析,我如果是大禹,我坐上宝座后第一件事就是杀死舜,就算不杀他,也不会让他好过,因为他杀了我爹,我如果连杀父之仇都能忘记,那说明我也不是个什么好东西。所以尧舜禹禅让合理的解释就应该是这样:尧很有可能是被舜架空了,不得不禅让给舜,舜让大禹去治水,本意可能是想让大禹也因治水不利,将他杀掉,但没想到的是大禹居然治水成功了,还因此积累了很多声誉,当大禹的声誉越来越高,以至于舜不得不给予他高官厚禄,后来大禹羽翼丰满之后,又把舜架空了,舜才不得不禅让给大禹,后来大禹就把舜给流放了。我觉得这样思考才符合人性,当然不只是我怀疑过,战国时期的荀子就认为“尧舜禅让”是虚言。韩非更是说舜和禹继承帝位是“臣弑君”的结果。《竹书纪年》等书记载尧被舜所囚,舜被禹所流放等。如果你还不明白,我再给你举个例子,东汉末期,曹魏集团的曹丕就干过禅让的事,他让汉献帝刘协在众大臣面前哭着喊着甚至跪下请求曹丕继位,曹丕就在汉献帝的“无理”请求下,被迫继位,东汉就此灭亡。曹丕当时会心一笑,说了一句:今日方知尧舜禹禅让的真谛了。”

清水听完,觉得有点不可思议,道:“听你这么一说,真是细思极恐。你继续讲。”

张三继续道:“史前阶段就是这样,之后是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启之后皇位就由禅让变成了家族传承,也就是奴隶社会的开始。夏朝干了五六百年,之后商朝又干了五六百年,之后到周朝,周朝干了八百年。虽然说的是八百年,但其实真正周朝拥有绝对宗主地位的时间,也就两百多年,自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周幽王被砍死,西周就到此结束了。他儿子把都城从长安迁到了洛阳,从此开启了东周时代。东周又有另外的一个名字:春秋战国。自从进入东周时代,周天子就成了名义上的天子,他手下的那些诸侯都不咋鸟他了。我们历史书上学到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就是在这段时期产生的。历史上关于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霸,有很多争执,有的版本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秦穆公;有的版本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学界支持这两个版本的比较多,其他版本还有好几个。但我觉得谁是霸都行,反正都成了死人,有什么好争的?”

清水点点头,道:“我知道越王勾践,就是那个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越王勾践对不对?”

张三笑道:“对,也不对。历史上关于勾践卧薪的记载比较多,但并没有记载过他尝苦胆,倒是记载了他尝过吴王夫差的大便。”

清水一脸嫌弃,道:“真的嘛?勾践真的尝过夫差的大便嘛?好恶心啊,他怎么能做得出来这种事?”

“他不仅尝,一边尝一边还能装作若无其事地对吴王夫差说:大王的大便有点甜,不用担心,病就要好了。果然过两天夫差的病就好了,自那以后,夫差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想要放他回国了。勾践在吴国当了三年的奴隶之后,夫差就放他回越国去了。但勾践并不是用三千越甲打败吴国的,勾践回越国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来重整越国,二十年之后也不敢正面跟吴国打,因为打不过。他等着吴王夫差带着大部队北上去中原争霸的时候,偷袭了吴国的姑苏城,占领了吴国。这种行为很不地道。不过勾践本来就是一个不地道的人,他灭了吴国之后,第一想到的是把大功臣文种杀掉。于是勾践给后世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简短的说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当时跟在勾践身边的还有范蠡,范蠡是个聪明人,看出来勾践是个忘恩负义的东西,知道吴国一旦灭了,勾践就要收拾功臣了,因此还没等灭了吴国,范蠡就跑了,他跑的时候写信劝好朋友文种赶紧跑,写的就是这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文种不相信勾践会这样无情,也是因为文种留恋权贵,不想走,后来就被勾践无情地干死了。其实我很能理解文种,因为如果我是他,我也很难放弃这来之不易的荣华富贵,换做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放弃,想想自己拼搏了一生,眼看着就要享福了,你现在突然要让我放弃,我死也不会听你的。所以世上就只有一个范蠡,而我们都是文种。”

清水感叹道:“范蠡真是厉害,文种也太惨了吧?还有勾践,他真不是个东西。”

“像这样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事,在后来的历史上经常重演,不算什么新鲜事,所以不必大惊小怪。吴王夫差之后就进入战国了,如果把春秋时期整个国家比作一个班级,周天子是班主任,春秋五霸就是五个班长,班长的任务就是调节班级的各种矛盾,到了战国时期,班长也已经形同虚设了,那时候就开始抢人抢地盘,打歼灭战。春秋时期打仗是双方摆好阵形,约定好可以打了才开始打,而且不能真打,象征性地打打就行了。到了战国时期,情况就变了,没有什么约定,也不需要什么借口,就是见你小,想要灭你,然后大部队就开过来把你灭了。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有两百多个,到战国中期,诸侯国差不多就只有二十几个了,到后期就基本只有十来个了,其中具有主导地位的只有七个,也就是战国七雄:楚、秦、齐、韩、赵、魏、燕。这其中,出现了一个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那就是商鞅。”

清水疑问道:“为什么是商鞅?而不是秦始皇?”

“秦始皇要不是因为他的爷爷,爷爷的爷爷给他打基础,他也不可能统一天下。我们高中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荆轲刺秦王,当时老师还让我们思考,如果荆轲把秦王刺死了,中国历史会不会改写?我当时觉得肯定会改写,老师也这样认为,但老师说道:历史是没有如果的。我之后认真看过历史之后就觉得老师的观点值得商榷了,甚至进一步分析,我觉得荆轲刺秦王是一件很无奈且愚蠢的事。为什么会这样说,我们来分析看看,首先,秦国之所以让六国胆寒的,并不是秦王本身,而是秦王身后的秦军。就像我们大多数人尊敬师长,并不是尊敬他本身,而是尊敬师长这个职业。举个例子:如果我现在是某某知名大学的教授,我来河师大上课,很多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尊重我。他们尊重我,并不是因为我学识渊博,见解独到,他们尊重的只是知名大学教授这个头衔,有了这个头衔,就算是个傻子来给他们上课,也一样会得到他们尊重;但如果没有这个头衔,你就算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他们都会觉得你是在放屁。这个你能理解吗?”

清水哈哈笑到:“这个比喻很搞笑,但我听明白你说的话了,也就是说,秦王无足轻重,换谁当都可以,真正可怕的是秦军,只要秦军不灭,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秦朝还是会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你说得对,所以我才会觉得荆轲刺秦王是一种无奈且愚蠢的行为,无奈是因为的确没办法,秦军太强大了,人又多,根本刺不过来,只能刺秦王,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就是这个道理;愚蠢是因为明知无奈,却硬要为之,结果白白丢了性命,当然这就是侠客之道,或许荆轲觉得此生值了。我也觉得值了,因为他这一刺,直接流芳百世。我们再来谈谈商鞅,让六国胆寒的秦军就是商鞅搞出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商鞅,就没有整个大秦帝国。”

清水有点疑惑,道:“也不对吧?如果没有赏识商鞅的秦王,商鞅也不能成为商鞅了,不是吗?”

“你说的对,秦孝公之于商鞅,就是伯乐之于千里马一样重要。战国时期有很多改革家,比如李悝、吴起、申不害等等,但唯一能自始而终的,只有商鞅一人而已。商鞅在秦国变法,简单的说就两点,一、重农抑商;二、论功行赏。他把秦国的老百姓都分成两类,第一类参军,第二类种田,不能参军就去种田,参军可以论功行赏,种田种得好也能有赏,这样变法的好处是为普通人提供了晋升的道路,老百姓积极性很高,他们都拼了命的打仗和种田,为了当一回人上人。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不一路突飞猛进,不到几年时间,秦国就变成了战国诸侯国中的一大强国。但变法总会侵害到贵族的既得利益,如果我是贵族,我就会恨商鞅,因为他规定爵位不再世袭。他没来之前,我本来可以靠着祖辈们的功劳开开心心的过一生,他来了,我就得上战场砍人头,血淋淋的,保不定我还没砍人,就被人砍死了。因此贵族都恨商鞅。但如果我是贫民,我就会拥护商鞅,因为立场不同,我们的爱恨也就会不同。”

清水问道:“商鞅是咋到秦国去的?他是秦国人吗?”

“商鞅本来是卫国人,后来到了魏国,给魏国宰相公叔痤当管家(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但一直没把他推荐给魏王,直到公叔痤病重,魏惠王亲自去探望公叔痤时,公叔痤才向惠王推荐他,希望魏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治理,也就是拜商鞅为相,但魏惠王不鸟公叔痤。如果我是魏惠王,我也不会鸟公叔痤,因为我听都没听说过商鞅这个人,而且你推荐你的管家当宰相,也太不把宰相这个位置当回事了吧?魏王不耐烦,准备走了,公叔痤屏退左右,又对魏王说:如果不用商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魏王随口答应了下来,但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魏王走了以后,公叔痤把商鞅叫过来对他说:你赶快离开魏国,我已经跟大王建议不用你就杀掉你了,别怪我,我只能先忠于国家。商鞅看了看公叔痤,淡淡地道:大王既然不会听你的话用我,也必然不会听你的话杀我,你就放心好了。公叔痤还是劝他快走,商鞅说:没事,我要留下来看着你死了我再走。公叔痤问他:你恨我吗?商鞅道:为什么不恨?我恨你这么多年不在大王面前举荐我,临死了才想起来举荐我,这是什么尽忠?不就是害怕我抢了你的风头吗?如今你又想让魏王杀掉我,你这就是对朋友的信义?如你这般不忠不义之人,我为何不恨?公叔痤一听这话,当场就气死了。由此可见商鞅真是个狠人,因为狠人,注定一生能干出一番大事。在狠这点上我就不如商鞅,我不是一个狠人,所以我一生注定干不成什么大事。后来商鞅知道秦孝公在招聘之后,就跑到秦国去了,他在去秦国之前,还去了齐国,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里跟人辩论了一段时间,他待了一段时间觉得齐国人才济济,但大多华而不实,因此他觉得齐国不适合搞发展,于是就往西部地区去了。就像我们现在的发展一样,西部缺人才,东部人才济济,但西部没什么人愿意去,因为西部条件艰苦,读书人都害怕吃苦。殊不知越艰苦的地方,才越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来,而商鞅去了西部,很快就和秦孝公一拍即合,开启了他们的西部计划。这就是商鞅入秦的故事。”

清水听完,感慨了一阵,道:“继续讲,我爱听。”

“继秦孝公和商鞅之后,又有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天下。秦统一天下之后十五年就亡了,然后到楚汉争霸,项羽最后败给了刘邦,身死东城。我们经常听说的项羽乌江自刎,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很多资料都证明项羽战死在了东城,离乌江亭还有二十多公里。当然项羽在哪里死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败了和死了。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维持了两百年左右就被王莽的“新”朝取代了。王莽的新朝干了十五年左右,又被刘玄推翻了,刘玄建立了“玄汉”政权,过了两年又被刘秀推翻,刘秀建立了“东汉”,由于王莽的“新朝”和刘玄的“玄汉”时间太短,存在感不强,一般历史书上都不怎么记载。我想说说王莽这个人,他在历史上争议还挺大,因为他也是个改革家,而且是以皇帝的身份进行改革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莽是儒家思想的坚实执行者和卫道士,因为他确实是标标准准地按照孔老夫子推崇的《周礼》进行改革的,我举几个例子:一、官制改革:王莽根据《周礼》对官府机构进行调整,把职官名称改为经典上有记载的名字。设置“四辅”“三公”“四将”,共十一公……二、爵制更改:奏请太皇太后实行五等爵制,恢复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后规定诸侯为王者改称为公,四夷僭号称王者改称为侯。并大封诸侯。又依据《周礼》重新划定地方行政区域,更改郡县及长官的名称。将原设的十三州改为十二州,州名采用古名。这是政治方面的改革。还有经济方面的改革:全国土地改为“王田”,不允许私人买卖。他规定每户农家不足8口男丁且占有土地超过900亩的,须把多余土地分给宗族、邻里、乡党;无土地的人家按夫妇授田百亩制分配。同时,将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也就是说,他提倡人人平等。他还搞贷款,贫民可向钱府借钱用于祭祀丧葬,无息限期归还;产业经营者借款需支付利息,每年不超过纯利的十分之一或每月本金的百分之三。除了经济,其他方面:他进行了多次币制改革,恢复刀币和布币等,但币制复杂混乱,而且朝令夕改,搞得民不聊生。他的很多改革制度太超前,因此很多人怀疑王莽是从现代穿越过去的。但不管怎么说,他的改革最终失败了,失败了就要被抹黑和批判,甚至直接删掉,毕竟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我每次看到王莽的时候,总在想:如果孔老夫子和孟子有机会搞改革,他俩会不会比王莽更成功?如果不成功的话,他俩会不会就此放弃他们对《周礼》的执着呢?我有时候又会想:如果王莽改革成功了,后世的儒家会不会把王莽当做圣人崇拜,就像周公一样?”

清水想了想,说道:“如果孔子和孟子改革,说不定还比不上王莽,因为好歹王莽是皇帝,而他俩肯定不敢僭越帝位。”

“这也是王莽被后世儒家诟病的一大原因,他们觉得王莽是“篡汉”的乱臣贼子,连他年轻时最要好的朋友华歆后来也造了他的反。王莽早年谦恭俭让,礼贤下士,是个十足的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符合圣贤之道。当时的读书人都以王莽为楷模,后来王莽被大家推举当了皇帝,这是个了不起的事,因为皇位的更迭,总会有很多人牺牲流血,但王莽却做到了民心所向,并没有人流血,大家都求着他当皇帝,如果他的改革真的成功了,我觉得他一定会被后来的史学家吹上天,甚至连周公都不配和他比肩了。可惜的是他失败了,一旦失败了,唾骂之声就如洪水猛兽般袭来,后世的读书人就觉得他之前的所有谦恭俭让,礼贤下士都是装出来的,他就是个伪君子。我总觉得这样说有失公允,因为人的成长是一步一步的,不是谁生下来就会伪装,我觉得从他后面当了皇帝依然按照《周礼》来进行改革,就足以说明,他自始自终都是努力要做一个儒家所谓的“君子”。这就好像我刚上大学的时候也是很单纯的,并没有刚上大学就已经想好了我大三读完要休学出去搞写作。但如果我有一天成为了一个名作家,我的同学们可能就会这样说:我就知道,张三天生就是个当作家的料,我从大一见到他就觉得他大四要休学出去搞写作。这显然是扯淡的,因为我当时自己都不知道。所以我总是会为王莽感到惋惜,因为他失败了,因为我也还没成功,也总是经历失败。”

清水叹了口气,道:“东汉之后是不是就是三国了?”

“是,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最后被司马家族取代了,就到了晋朝。谈到晋朝就不得不说到司马懿,这个人能在人才济济地三国里脱颖而出,可见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有很多人都说司马懿生来就是要造反的人,因为他长了一副鹰顾狼视之相,这样的人,将来一定要造反。我觉得这话纯粹是扯淡。至少司马懿在曹操活着的时候没想过造反,在曹丕活着的时候也没想过造反,到曹叡的时候,就有了一点造反的想法了,但还是不敢,因为曹魏集团防他跟防贼一样,就怕他造反。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你的老板天天害怕你造他的反,排挤你,你会怎么想?我要是司马懿,时间久了也会有想法。后来曹芳继位,趁曹爽不在京城,司马懿就发动了政变,做了一回执刀人,控制了曹魏集团。他的孙子司马炎建立了晋朝,始称西晋。西晋干了五六十年,就被灭了。后来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了东晋,对应的北方经历了五胡十六国,中原大地简直乱成了一锅粥。再后来是南北朝,南边经历了东晋、宋、齐、梁、陈;北边经历了北魏,北魏之后分为东魏、西魏,东魏被高欢的儿子高洋取代,建立了北齐;西魏被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取代,建立了北周。后来北周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杨坚篡夺了他外孙北周静帝的皇位,建立了大隋帝国,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国家重归一统。”

清水抢着说道:“我知道了,隋朝之后是唐宋元明清。”

张三笑道:“对,但中间还漏了一个五代十国。而且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北方大部分都是被大辽国占领的,当时的俄罗斯语“中国”的意思就是大辽国,马可波罗游记也把当时的辽国当做中国,而且五代十国的时候,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让辽国帮助他打后唐,就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还主动叫小他几岁的辽太宗爸爸。后面的大宋也是辽的附属国,而且辽的建国在宋之前,按照这个逻辑,我们的历史可能就要叫:唐、辽、元、明、清了。但其实在宋朝的时候中国大地上,有四个政权互相并存着,分别是:辽、金、西夏、宋,后来又多了个蒙古。其中除了西夏比宋弱鸡以外,其他都比宋强,因为大宋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以后,他知道自己的皇位就是武力抢来的,他不想历史重演,于是在杯酒释兵权之后,就制定国策:重文轻武。这里面最可怜的是西夏,因为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的时候离奇死掉了(有说是在跟西夏王妃做爱的时候被西夏王妃咬掉了小鸡鸡,疼死了。),因为这个缘故,忽必烈后面建立元朝之后,没有为西夏修史,西夏国就这样在历史上消失了七八百年,直到1804年,一个晚清时期的金石学家张澍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写有西夏文,这才解开了西夏国的秘密。如果没有人发现,西夏就可以说不存在,尽管他曾经真实的存在过,但也可以说它没有存在过,就像我们普通人一样,如果把我们生前的资料都清除,我们真的存在过吗?这实在是个问题。”

清水认真思考了片刻,道:“确实,这是个问题,我现在都有点恍惚我是否真的上过大学,如果不是有毕业证能证明一下的话,我真的不敢想象。”

“我们再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成吉思汗他到底是不是中国人?因为他出生于蒙古国,如果说他是中国人的话,他和他的子孙再努努力,就会把汉人全杀光。自从刘邦建立了汉朝以后,我们就以汉人自居,后来我们史书上也都一般都是以汉人建立的政权为正统,正因为如此才没有叫唐、辽、元、明、清,而是:唐、宋、元、明、清。但后面的元和清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这到底算不算是“中国”呢?再回到成吉思汗上来,他的的确确是生在蒙古国,但我们为什么会认为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呢?或许英雄本就属于世界的吧?”

清水一脸迷惑道:“好了,不说了,今天的信息太多了,我脑袋都快转不过来了,我们回去做饭吃吧。”

张三道:“确实乱,我这说得已经够简单了,你能搞清楚一点了吗?”

清水道:“我捋一捋,先是神话,再是夏商,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然后呢?……对了,然后是秦汉,然后是三国,然后是唐宋元明清,没了。”

张三笑道:“还有两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呢,五代十国也忘了。”

“啊,太乱了,我晕了。”

“哈哈哈,我不说了。”

“下次一次讲一段,讲多了我记不住。”

“好,都听你的。”

……

清水问道:“商鞅是咋到秦国去的?他是秦国人吗?”

“商鞅本来是卫国人,后来到了魏国,给魏国宰相公叔痤当管家(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但一直没把他推荐给魏王,直到公叔痤病重,魏惠王亲自去探望公叔痤时,公叔痤才向惠王推荐他,希望魏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治理,也就是拜商鞅为相,但魏惠王不鸟公叔痤。如果我是魏惠王,我也不会鸟公叔痤,因为我听都没听说过商鞅这个人,而且你推荐你的管家当宰相,也太不把宰相这个位置当回事了吧?魏王不耐烦,准备走了,公叔痤屏退左右,又对魏王说:如果不用商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魏王随口答应了下来,但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魏王走了以后,公叔痤把商鞅叫过来对他说:你赶快离开魏国,我已经跟大王建议不用你就杀掉你了,别怪我,我只能先忠于国家。商鞅看了看公叔痤,淡淡地道:大王既然不会听你的话用我,也必然不会听你的话杀我,你就放心好了。公叔痤还是劝他快走,商鞅说:没事,我要留下来看着你死了我再走。公叔痤问他:你恨我吗?商鞅道:为什么不恨?我恨你这么多年不在大王面前举荐我,临死了才想起来举荐我,这是什么尽忠?不就是害怕我抢了你的风头吗?如今你又想让魏王杀掉我,你这就是对朋友的信义?如你这般不忠不义之人,我为何不恨?公叔痤一听这话,当场就气死了。由此可见商鞅真是个狠人,因为狠人,注定一生能干出一番大事。在狠这点上我就不如商鞅,我不是一个狠人,所以我一生注定干不成什么大事。后来商鞅知道秦孝公在招聘之后,就跑到秦国去了,他在去秦国之前,还去了齐国,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里跟人辩论了一段时间,他待了一段时间觉得齐国人才济济,但大多华而不实,因此他觉得齐国不适合搞发展,于是就往西部地区去了。就像我们现在的发展一样,西部缺人才,东部人才济济,但西部没什么人愿意去,因为西部条件艰苦,读书人都害怕吃苦。殊不知越艰苦的地方,才越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来,而商鞅去了西部,很快就和秦孝公一拍即合,开启了他们的西部计划。这就是商鞅入秦的故事。”

清水听完,感慨了一阵,道:“继续讲,我爱听。”

“继秦孝公和商鞅之后,又有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天下。秦统一天下之后十五年就亡了,然后到楚汉争霸,项羽最后败给了刘邦,身死东城。我们经常听说的项羽乌江自刎,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很多资料都证明项羽战死在了东城,离乌江亭还有二十多公里。当然项羽在哪里死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败了和死了。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维持了两百年左右就被王莽的“新”朝取代了。王莽的新朝干了十五年左右,又被刘玄推翻了,刘玄建立了“玄汉”政权,过了两年又被刘秀推翻,刘秀建立了“东汉”,由于王莽的“新朝”和刘玄的“玄汉”时间太短,存在感不强,一般历史书上都不怎么记载。我想说说王莽这个人,他在历史上争议还挺大,因为他也是个改革家,而且是以皇帝的身份进行改革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莽是儒家思想的坚实执行者和卫道士,因为他确实是标标准准地按照孔老夫子推崇的《周礼》进行改革的,我举几个例子:一、官制改革:王莽根据《周礼》对官府机构进行调整,把职官名称改为经典上有记载的名字。设置“四辅”“三公”“四将”,共十一公……二、爵制更改:奏请太皇太后实行五等爵制,恢复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后规定诸侯为王者改称为公,四夷僭号称王者改称为侯。并大封诸侯。又依据《周礼》重新划定地方行政区域,更改郡县及长官的名称。将原设的十三州改为十二州,州名采用古名。这是政治方面的改革。还有经济方面的改革:全国土地改为“王田”,不允许私人买卖。他规定每户农家不足8口男丁且占有土地超过900亩的,须把多余土地分给宗族、邻里、乡党;无土地的人家按夫妇授田百亩制分配。同时,将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也就是说,他提倡人人平等。他还搞贷款,贫民可向钱府借钱用于祭祀丧葬,无息限期归还;产业经营者借款需支付利息,每年不超过纯利的十分之一或每月本金的百分之三。除了经济,其他方面:他进行了多次币制改革,恢复刀币和布币等,但币制复杂混乱,而且朝令夕改,搞得民不聊生。他的很多改革制度太超前,因此很多人怀疑王莽是从现代穿越过去的。但不管怎么说,他的改革最终失败了,失败了就要被抹黑和批判,甚至直接删掉,毕竟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我每次看到王莽的时候,总在想:如果孔老夫子和孟子有机会搞改革,他俩会不会比王莽更成功?如果不成功的话,他俩会不会就此放弃他们对《周礼》的执着呢?我有时候又会想:如果王莽改革成功了,后世的儒家会不会把王莽当做圣人崇拜,就像周公一样?”

清水想了想,说道:“如果孔子和孟子改革,说不定还比不上王莽,因为好歹王莽是皇帝,而他俩肯定不敢僭越帝位。”

“这也是王莽被后世儒家诟病的一大原因,他们觉得王莽是“篡汉”的乱臣贼子,连他年轻时最要好的朋友华歆后来也造了他的反。王莽早年谦恭俭让,礼贤下士,是个十足的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符合圣贤之道。当时的读书人都以王莽为楷模,后来王莽被大家推举当了皇帝,这是个了不起的事,因为皇位的更迭,总会有很多人牺牲流血,但王莽却做到了民心所向,并没有人流血,大家都求着他当皇帝,如果他的改革真的成功了,我觉得他一定会被后来的史学家吹上天,甚至连周公都不配和他比肩了。可惜的是他失败了,一旦失败了,唾骂之声就如洪水猛兽般袭来,后世的读书人就觉得他之前的所有谦恭俭让,礼贤下士都是装出来的,他就是个伪君子。我总觉得这样说有失公允,因为人的成长是一步一步的,不是谁生下来就会伪装,我觉得从他后面当了皇帝依然按照《周礼》来进行改革,就足以说明,他自始自终都是努力要做一个儒家所谓的“君子”。这就好像我刚上大学的时候也是很单纯的,并没有刚上大学就已经想好了我大三读完要休学出去搞写作。但如果我有一天成为了一个名作家,我的同学们可能就会这样说:我就知道,张三天生就是个当作家的料,我从大一见到他就觉得他大四要休学出去搞写作。这显然是扯淡的,因为我当时自己都不知道。所以我总是会为王莽感到惋惜,因为他失败了,因为我也还没成功,也总是经历失败。”

清水叹了口气,道:“东汉之后是不是就是三国了?”

“是,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最后被司马家族取代了,就到了晋朝。谈到晋朝就不得不说到司马懿,这个人能在人才济济地三国里脱颖而出,可见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有很多人都说司马懿生来就是要造反的人,因为他长了一副鹰顾狼视之相,这样的人,将来一定要造反。我觉得这话纯粹是扯淡。至少司马懿在曹操活着的时候没想过造反,在曹丕活着的时候也没想过造反,到曹叡的时候,就有了一点造反的想法了,但还是不敢,因为曹魏集团防他跟防贼一样,就怕他造反。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你的老板天天害怕你造他的反,排挤你,你会怎么想?我要是司马懿,时间久了也会有想法。后来曹芳继位,趁曹爽不在京城,司马懿就发动了政变,做了一回执刀人,控制了曹魏集团。他的孙子司马炎建立了晋朝,始称西晋。西晋干了五六十年,就被灭了。后来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了东晋,对应的北方经历了五胡十六国,中原大地简直乱成了一锅粥。再后来是南北朝,南边经历了东晋、宋、齐、梁、陈;北边经历了北魏,北魏之后分为东魏、西魏,东魏被高欢的儿子高洋取代,建立了北齐;西魏被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取代,建立了北周。后来北周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杨坚篡夺了他外孙北周静帝的皇位,建立了大隋帝国,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国家重归一统。”

清水抢着说道:“我知道了,隋朝之后是唐宋元明清。”

张三笑道:“对,但中间还漏了一个五代十国。而且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北方大部分都是被大辽国占领的,当时的俄罗斯语“中国”的意思就是大辽国,马可波罗游记也把当时的辽国当做中国,而且五代十国的时候,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让辽国帮助他打后唐,就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还主动叫小他几岁的辽太宗爸爸。后面的大宋也是辽的附属国,而且辽的建国在宋之前,按照这个逻辑,我们的历史可能就要叫:唐、辽、元、明、清了。但其实在宋朝的时候中国大地上,有四个政权互相并存着,分别是:辽、金、西夏、宋,后来又多了个蒙古。其中除了西夏比宋弱鸡以外,其他都比宋强,因为大宋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以后,他知道自己的皇位就是武力抢来的,他不想历史重演,于是在杯酒释兵权之后,就制定国策:重文轻武。这里面最可怜的是西夏,因为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的时候离奇死掉了(有说是在跟西夏王妃做爱的时候被西夏王妃咬掉了小鸡鸡,疼死了。),因为这个缘故,忽必烈后面建立元朝之后,没有为西夏修史,西夏国就这样在历史上消失了七八百年,直到1804年,一个晚清时期的金石学家张澍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写有西夏文,这才解开了西夏国的秘密。如果没有人发现,西夏就可以说不存在,尽管他曾经真实的存在过,但也可以说它没有存在过,就像我们普通人一样,如果把我们生前的资料都清除,我们真的存在过吗?这实在是个问题。”

清水认真思考了片刻,道:“确实,这是个问题,我现在都有点恍惚我是否真的上过大学,如果不是有毕业证能证明一下的话,我真的不敢想象。”

“我们再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成吉思汗他到底是不是中国人?因为他出生于蒙古国,如果说他是中国人的话,他和他的子孙再努努力,就会把汉人全杀光。自从刘邦建立了汉朝以后,我们就以汉人自居,后来我们史书上也都一般都是以汉人建立的政权为正统,正因为如此才没有叫唐、辽、元、明、清,而是:唐、宋、元、明、清。但后面的元和清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这到底算不算是“中国”呢?再回到成吉思汗上来,他的的确确是生在蒙古国,但我们为什么会认为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呢?或许英雄本就属于世界的吧?”

清水一脸迷惑道:“好了,不说了,今天的信息太多了,我脑袋都快转不过来了,我们回去做饭吃吧。”

张三道:“确实乱,我这说得已经够简单了,你能搞清楚一点了吗?”

清水道:“我捋一捋,先是神话,再是夏商,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然后呢?……对了,然后是秦汉,然后是三国,然后是唐宋元明清,没了。”

张三笑道:“还有两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呢,五代十国也忘了。”

“啊,太乱了,我晕了。”

“哈哈哈,我不说了。”

“下次一次讲一段,讲多了我记不住。”

“好,都听你的。”

……

清水问道:“商鞅是咋到秦国去的?他是秦国人吗?”

“商鞅本来是卫国人,后来到了魏国,给魏国宰相公叔痤当管家(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但一直没把他推荐给魏王,直到公叔痤病重,魏惠王亲自去探望公叔痤时,公叔痤才向惠王推荐他,希望魏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治理,也就是拜商鞅为相,但魏惠王不鸟公叔痤。如果我是魏惠王,我也不会鸟公叔痤,因为我听都没听说过商鞅这个人,而且你推荐你的管家当宰相,也太不把宰相这个位置当回事了吧?魏王不耐烦,准备走了,公叔痤屏退左右,又对魏王说:如果不用商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魏王随口答应了下来,但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魏王走了以后,公叔痤把商鞅叫过来对他说:你赶快离开魏国,我已经跟大王建议不用你就杀掉你了,别怪我,我只能先忠于国家。商鞅看了看公叔痤,淡淡地道:大王既然不会听你的话用我,也必然不会听你的话杀我,你就放心好了。公叔痤还是劝他快走,商鞅说:没事,我要留下来看着你死了我再走。公叔痤问他:你恨我吗?商鞅道:为什么不恨?我恨你这么多年不在大王面前举荐我,临死了才想起来举荐我,这是什么尽忠?不就是害怕我抢了你的风头吗?如今你又想让魏王杀掉我,你这就是对朋友的信义?如你这般不忠不义之人,我为何不恨?公叔痤一听这话,当场就气死了。由此可见商鞅真是个狠人,因为狠人,注定一生能干出一番大事。在狠这点上我就不如商鞅,我不是一个狠人,所以我一生注定干不成什么大事。后来商鞅知道秦孝公在招聘之后,就跑到秦国去了,他在去秦国之前,还去了齐国,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里跟人辩论了一段时间,他待了一段时间觉得齐国人才济济,但大多华而不实,因此他觉得齐国不适合搞发展,于是就往西部地区去了。就像我们现在的发展一样,西部缺人才,东部人才济济,但西部没什么人愿意去,因为西部条件艰苦,读书人都害怕吃苦。殊不知越艰苦的地方,才越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来,而商鞅去了西部,很快就和秦孝公一拍即合,开启了他们的西部计划。这就是商鞅入秦的故事。”

清水听完,感慨了一阵,道:“继续讲,我爱听。”

“继秦孝公和商鞅之后,又有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天下。秦统一天下之后十五年就亡了,然后到楚汉争霸,项羽最后败给了刘邦,身死东城。我们经常听说的项羽乌江自刎,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很多资料都证明项羽战死在了东城,离乌江亭还有二十多公里。当然项羽在哪里死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败了和死了。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维持了两百年左右就被王莽的“新”朝取代了。王莽的新朝干了十五年左右,又被刘玄推翻了,刘玄建立了“玄汉”政权,过了两年又被刘秀推翻,刘秀建立了“东汉”,由于王莽的“新朝”和刘玄的“玄汉”时间太短,存在感不强,一般历史书上都不怎么记载。我想说说王莽这个人,他在历史上争议还挺大,因为他也是个改革家,而且是以皇帝的身份进行改革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莽是儒家思想的坚实执行者和卫道士,因为他确实是标标准准地按照孔老夫子推崇的《周礼》进行改革的,我举几个例子:一、官制改革:王莽根据《周礼》对官府机构进行调整,把职官名称改为经典上有记载的名字。设置“四辅”“三公”“四将”,共十一公……二、爵制更改:奏请太皇太后实行五等爵制,恢复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后规定诸侯为王者改称为公,四夷僭号称王者改称为侯。并大封诸侯。又依据《周礼》重新划定地方行政区域,更改郡县及长官的名称。将原设的十三州改为十二州,州名采用古名。这是政治方面的改革。还有经济方面的改革:全国土地改为“王田”,不允许私人买卖。他规定每户农家不足8口男丁且占有土地超过900亩的,须把多余土地分给宗族、邻里、乡党;无土地的人家按夫妇授田百亩制分配。同时,将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也就是说,他提倡人人平等。他还搞贷款,贫民可向钱府借钱用于祭祀丧葬,无息限期归还;产业经营者借款需支付利息,每年不超过纯利的十分之一或每月本金的百分之三。除了经济,其他方面:他进行了多次币制改革,恢复刀币和布币等,但币制复杂混乱,而且朝令夕改,搞得民不聊生。他的很多改革制度太超前,因此很多人怀疑王莽是从现代穿越过去的。但不管怎么说,他的改革最终失败了,失败了就要被抹黑和批判,甚至直接删掉,毕竟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我每次看到王莽的时候,总在想:如果孔老夫子和孟子有机会搞改革,他俩会不会比王莽更成功?如果不成功的话,他俩会不会就此放弃他们对《周礼》的执着呢?我有时候又会想:如果王莽改革成功了,后世的儒家会不会把王莽当做圣人崇拜,就像周公一样?”

清水想了想,说道:“如果孔子和孟子改革,说不定还比不上王莽,因为好歹王莽是皇帝,而他俩肯定不敢僭越帝位。”

“这也是王莽被后世儒家诟病的一大原因,他们觉得王莽是“篡汉”的乱臣贼子,连他年轻时最要好的朋友华歆后来也造了他的反。王莽早年谦恭俭让,礼贤下士,是个十足的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符合圣贤之道。当时的读书人都以王莽为楷模,后来王莽被大家推举当了皇帝,这是个了不起的事,因为皇位的更迭,总会有很多人牺牲流血,但王莽却做到了民心所向,并没有人流血,大家都求着他当皇帝,如果他的改革真的成功了,我觉得他一定会被后来的史学家吹上天,甚至连周公都不配和他比肩了。可惜的是他失败了,一旦失败了,唾骂之声就如洪水猛兽般袭来,后世的读书人就觉得他之前的所有谦恭俭让,礼贤下士都是装出来的,他就是个伪君子。我总觉得这样说有失公允,因为人的成长是一步一步的,不是谁生下来就会伪装,我觉得从他后面当了皇帝依然按照《周礼》来进行改革,就足以说明,他自始自终都是努力要做一个儒家所谓的“君子”。这就好像我刚上大学的时候也是很单纯的,并没有刚上大学就已经想好了我大三读完要休学出去搞写作。但如果我有一天成为了一个名作家,我的同学们可能就会这样说:我就知道,张三天生就是个当作家的料,我从大一见到他就觉得他大四要休学出去搞写作。这显然是扯淡的,因为我当时自己都不知道。所以我总是会为王莽感到惋惜,因为他失败了,因为我也还没成功,也总是经历失败。”

清水叹了口气,道:“东汉之后是不是就是三国了?”

“是,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最后被司马家族取代了,就到了晋朝。谈到晋朝就不得不说到司马懿,这个人能在人才济济地三国里脱颖而出,可见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有很多人都说司马懿生来就是要造反的人,因为他长了一副鹰顾狼视之相,这样的人,将来一定要造反。我觉得这话纯粹是扯淡。至少司马懿在曹操活着的时候没想过造反,在曹丕活着的时候也没想过造反,到曹叡的时候,就有了一点造反的想法了,但还是不敢,因为曹魏集团防他跟防贼一样,就怕他造反。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你的老板天天害怕你造他的反,排挤你,你会怎么想?我要是司马懿,时间久了也会有想法。后来曹芳继位,趁曹爽不在京城,司马懿就发动了政变,做了一回执刀人,控制了曹魏集团。他的孙子司马炎建立了晋朝,始称西晋。西晋干了五六十年,就被灭了。后来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了东晋,对应的北方经历了五胡十六国,中原大地简直乱成了一锅粥。再后来是南北朝,南边经历了东晋、宋、齐、梁、陈;北边经历了北魏,北魏之后分为东魏、西魏,东魏被高欢的儿子高洋取代,建立了北齐;西魏被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取代,建立了北周。后来北周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杨坚篡夺了他外孙北周静帝的皇位,建立了大隋帝国,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国家重归一统。”

清水抢着说道:“我知道了,隋朝之后是唐宋元明清。”

张三笑道:“对,但中间还漏了一个五代十国。而且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北方大部分都是被大辽国占领的,当时的俄罗斯语“中国”的意思就是大辽国,马可波罗游记也把当时的辽国当做中国,而且五代十国的时候,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让辽国帮助他打后唐,就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还主动叫小他几岁的辽太宗爸爸。后面的大宋也是辽的附属国,而且辽的建国在宋之前,按照这个逻辑,我们的历史可能就要叫:唐、辽、元、明、清了。但其实在宋朝的时候中国大地上,有四个政权互相并存着,分别是:辽、金、西夏、宋,后来又多了个蒙古。其中除了西夏比宋弱鸡以外,其他都比宋强,因为大宋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以后,他知道自己的皇位就是武力抢来的,他不想历史重演,于是在杯酒释兵权之后,就制定国策:重文轻武。这里面最可怜的是西夏,因为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的时候离奇死掉了(有说是在跟西夏王妃做爱的时候被西夏王妃咬掉了小鸡鸡,疼死了。),因为这个缘故,忽必烈后面建立元朝之后,没有为西夏修史,西夏国就这样在历史上消失了七八百年,直到1804年,一个晚清时期的金石学家张澍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写有西夏文,这才解开了西夏国的秘密。如果没有人发现,西夏就可以说不存在,尽管他曾经真实的存在过,但也可以说它没有存在过,就像我们普通人一样,如果把我们生前的资料都清除,我们真的存在过吗?这实在是个问题。”

清水认真思考了片刻,道:“确实,这是个问题,我现在都有点恍惚我是否真的上过大学,如果不是有毕业证能证明一下的话,我真的不敢想象。”

“我们再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成吉思汗他到底是不是中国人?因为他出生于蒙古国,如果说他是中国人的话,他和他的子孙再努努力,就会把汉人全杀光。自从刘邦建立了汉朝以后,我们就以汉人自居,后来我们史书上也都一般都是以汉人建立的政权为正统,正因为如此才没有叫唐、辽、元、明、清,而是:唐、宋、元、明、清。但后面的元和清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这到底算不算是“中国”呢?再回到成吉思汗上来,他的的确确是生在蒙古国,但我们为什么会认为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呢?或许英雄本就属于世界的吧?”

清水一脸迷惑道:“好了,不说了,今天的信息太多了,我脑袋都快转不过来了,我们回去做饭吃吧。”

张三道:“确实乱,我这说得已经够简单了,你能搞清楚一点了吗?”

清水道:“我捋一捋,先是神话,再是夏商,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然后呢?……对了,然后是秦汉,然后是三国,然后是唐宋元明清,没了。”

张三笑道:“还有两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呢,五代十国也忘了。”

“啊,太乱了,我晕了。”

“哈哈哈,我不说了。”

“下次一次讲一段,讲多了我记不住。”

“好,都听你的。”

……

清水问道:“商鞅是咋到秦国去的?他是秦国人吗?”

“商鞅本来是卫国人,后来到了魏国,给魏国宰相公叔痤当管家(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但一直没把他推荐给魏王,直到公叔痤病重,魏惠王亲自去探望公叔痤时,公叔痤才向惠王推荐他,希望魏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治理,也就是拜商鞅为相,但魏惠王不鸟公叔痤。如果我是魏惠王,我也不会鸟公叔痤,因为我听都没听说过商鞅这个人,而且你推荐你的管家当宰相,也太不把宰相这个位置当回事了吧?魏王不耐烦,准备走了,公叔痤屏退左右,又对魏王说:如果不用商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魏王随口答应了下来,但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魏王走了以后,公叔痤把商鞅叫过来对他说:你赶快离开魏国,我已经跟大王建议不用你就杀掉你了,别怪我,我只能先忠于国家。商鞅看了看公叔痤,淡淡地道:大王既然不会听你的话用我,也必然不会听你的话杀我,你就放心好了。公叔痤还是劝他快走,商鞅说:没事,我要留下来看着你死了我再走。公叔痤问他:你恨我吗?商鞅道:为什么不恨?我恨你这么多年不在大王面前举荐我,临死了才想起来举荐我,这是什么尽忠?不就是害怕我抢了你的风头吗?如今你又想让魏王杀掉我,你这就是对朋友的信义?如你这般不忠不义之人,我为何不恨?公叔痤一听这话,当场就气死了。由此可见商鞅真是个狠人,因为狠人,注定一生能干出一番大事。在狠这点上我就不如商鞅,我不是一个狠人,所以我一生注定干不成什么大事。后来商鞅知道秦孝公在招聘之后,就跑到秦国去了,他在去秦国之前,还去了齐国,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里跟人辩论了一段时间,他待了一段时间觉得齐国人才济济,但大多华而不实,因此他觉得齐国不适合搞发展,于是就往西部地区去了。就像我们现在的发展一样,西部缺人才,东部人才济济,但西部没什么人愿意去,因为西部条件艰苦,读书人都害怕吃苦。殊不知越艰苦的地方,才越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来,而商鞅去了西部,很快就和秦孝公一拍即合,开启了他们的西部计划。这就是商鞅入秦的故事。”

清水听完,感慨了一阵,道:“继续讲,我爱听。”

“继秦孝公和商鞅之后,又有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天下。秦统一天下之后十五年就亡了,然后到楚汉争霸,项羽最后败给了刘邦,身死东城。我们经常听说的项羽乌江自刎,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很多资料都证明项羽战死在了东城,离乌江亭还有二十多公里。当然项羽在哪里死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败了和死了。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维持了两百年左右就被王莽的“新”朝取代了。王莽的新朝干了十五年左右,又被刘玄推翻了,刘玄建立了“玄汉”政权,过了两年又被刘秀推翻,刘秀建立了“东汉”,由于王莽的“新朝”和刘玄的“玄汉”时间太短,存在感不强,一般历史书上都不怎么记载。我想说说王莽这个人,他在历史上争议还挺大,因为他也是个改革家,而且是以皇帝的身份进行改革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莽是儒家思想的坚实执行者和卫道士,因为他确实是标标准准地按照孔老夫子推崇的《周礼》进行改革的,我举几个例子:一、官制改革:王莽根据《周礼》对官府机构进行调整,把职官名称改为经典上有记载的名字。设置“四辅”“三公”“四将”,共十一公……二、爵制更改:奏请太皇太后实行五等爵制,恢复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后规定诸侯为王者改称为公,四夷僭号称王者改称为侯。并大封诸侯。又依据《周礼》重新划定地方行政区域,更改郡县及长官的名称。将原设的十三州改为十二州,州名采用古名。这是政治方面的改革。还有经济方面的改革:全国土地改为“王田”,不允许私人买卖。他规定每户农家不足8口男丁且占有土地超过900亩的,须把多余土地分给宗族、邻里、乡党;无土地的人家按夫妇授田百亩制分配。同时,将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也就是说,他提倡人人平等。他还搞贷款,贫民可向钱府借钱用于祭祀丧葬,无息限期归还;产业经营者借款需支付利息,每年不超过纯利的十分之一或每月本金的百分之三。除了经济,其他方面:他进行了多次币制改革,恢复刀币和布币等,但币制复杂混乱,而且朝令夕改,搞得民不聊生。他的很多改革制度太超前,因此很多人怀疑王莽是从现代穿越过去的。但不管怎么说,他的改革最终失败了,失败了就要被抹黑和批判,甚至直接删掉,毕竟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我每次看到王莽的时候,总在想:如果孔老夫子和孟子有机会搞改革,他俩会不会比王莽更成功?如果不成功的话,他俩会不会就此放弃他们对《周礼》的执着呢?我有时候又会想:如果王莽改革成功了,后世的儒家会不会把王莽当做圣人崇拜,就像周公一样?”

清水想了想,说道:“如果孔子和孟子改革,说不定还比不上王莽,因为好歹王莽是皇帝,而他俩肯定不敢僭越帝位。”

“这也是王莽被后世儒家诟病的一大原因,他们觉得王莽是“篡汉”的乱臣贼子,连他年轻时最要好的朋友华歆后来也造了他的反。王莽早年谦恭俭让,礼贤下士,是个十足的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符合圣贤之道。当时的读书人都以王莽为楷模,后来王莽被大家推举当了皇帝,这是个了不起的事,因为皇位的更迭,总会有很多人牺牲流血,但王莽却做到了民心所向,并没有人流血,大家都求着他当皇帝,如果他的改革真的成功了,我觉得他一定会被后来的史学家吹上天,甚至连周公都不配和他比肩了。可惜的是他失败了,一旦失败了,唾骂之声就如洪水猛兽般袭来,后世的读书人就觉得他之前的所有谦恭俭让,礼贤下士都是装出来的,他就是个伪君子。我总觉得这样说有失公允,因为人的成长是一步一步的,不是谁生下来就会伪装,我觉得从他后面当了皇帝依然按照《周礼》来进行改革,就足以说明,他自始自终都是努力要做一个儒家所谓的“君子”。这就好像我刚上大学的时候也是很单纯的,并没有刚上大学就已经想好了我大三读完要休学出去搞写作。但如果我有一天成为了一个名作家,我的同学们可能就会这样说:我就知道,张三天生就是个当作家的料,我从大一见到他就觉得他大四要休学出去搞写作。这显然是扯淡的,因为我当时自己都不知道。所以我总是会为王莽感到惋惜,因为他失败了,因为我也还没成功,也总是经历失败。”

清水叹了口气,道:“东汉之后是不是就是三国了?”

“是,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最后被司马家族取代了,就到了晋朝。谈到晋朝就不得不说到司马懿,这个人能在人才济济地三国里脱颖而出,可见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有很多人都说司马懿生来就是要造反的人,因为他长了一副鹰顾狼视之相,这样的人,将来一定要造反。我觉得这话纯粹是扯淡。至少司马懿在曹操活着的时候没想过造反,在曹丕活着的时候也没想过造反,到曹叡的时候,就有了一点造反的想法了,但还是不敢,因为曹魏集团防他跟防贼一样,就怕他造反。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你的老板天天害怕你造他的反,排挤你,你会怎么想?我要是司马懿,时间久了也会有想法。后来曹芳继位,趁曹爽不在京城,司马懿就发动了政变,做了一回执刀人,控制了曹魏集团。他的孙子司马炎建立了晋朝,始称西晋。西晋干了五六十年,就被灭了。后来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了东晋,对应的北方经历了五胡十六国,中原大地简直乱成了一锅粥。再后来是南北朝,南边经历了东晋、宋、齐、梁、陈;北边经历了北魏,北魏之后分为东魏、西魏,东魏被高欢的儿子高洋取代,建立了北齐;西魏被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取代,建立了北周。后来北周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杨坚篡夺了他外孙北周静帝的皇位,建立了大隋帝国,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国家重归一统。”

清水抢着说道:“我知道了,隋朝之后是唐宋元明清。”

张三笑道:“对,但中间还漏了一个五代十国。而且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北方大部分都是被大辽国占领的,当时的俄罗斯语“中国”的意思就是大辽国,马可波罗游记也把当时的辽国当做中国,而且五代十国的时候,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让辽国帮助他打后唐,就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还主动叫小他几岁的辽太宗爸爸。后面的大宋也是辽的附属国,而且辽的建国在宋之前,按照这个逻辑,我们的历史可能就要叫:唐、辽、元、明、清了。但其实在宋朝的时候中国大地上,有四个政权互相并存着,分别是:辽、金、西夏、宋,后来又多了个蒙古。其中除了西夏比宋弱鸡以外,其他都比宋强,因为大宋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以后,他知道自己的皇位就是武力抢来的,他不想历史重演,于是在杯酒释兵权之后,就制定国策:重文轻武。这里面最可怜的是西夏,因为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的时候离奇死掉了(有说是在跟西夏王妃做爱的时候被西夏王妃咬掉了小鸡鸡,疼死了。),因为这个缘故,忽必烈后面建立元朝之后,没有为西夏修史,西夏国就这样在历史上消失了七八百年,直到1804年,一个晚清时期的金石学家张澍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写有西夏文,这才解开了西夏国的秘密。如果没有人发现,西夏就可以说不存在,尽管他曾经真实的存在过,但也可以说它没有存在过,就像我们普通人一样,如果把我们生前的资料都清除,我们真的存在过吗?这实在是个问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