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抬头65(1 / 2)

\"呼...\"

话音刚落,周围商人猛然抬头,眼神中满是难以置信,纷纷点头道:\"正是百贤盟,正如传说那样。\"

\"苏掌柜,我们查到幕后操纵者是百贤盟,这绝非小事。\"一位商人咬牙说道,其他人也纷纷附和:\"百贤盟在世间影响力巨大,非一般势力可比,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根基深厚。\" \"没错,听说这一届的百贤盟盟主不简单,朱老先前就是受他指挥。\"提到百贤盟

法家在当今的大秦学术界达到了巅峰,即使嬴云倡导朝廷推动新的百家争鸣,大秦仍然尊崇法治,其他学派辅助。动摇百贤盟几乎等于挑战法家,而挑战法家就意味着直接向朝廷叫板。这样无异于走进死胡同。

嬴云的目标并非与朝廷对抗,也不会去做这种愚蠢的事。百贤盟的嚣张跋扈,原来背后有着可怕的背景,这让他明白为何他们敢如此放肆,公然挑衅天下商会。

嬴云陷入了深思:如果百贤盟与自己毫无瓜葛,他或许会选择不予理会。但现在他们已经骑虎难下,如果任由他们发展,天下商会的颜面何存?这个问题必须有个了结。

不能让法家散布荒谬言论,那样会对朝廷造成严重影响。与其正面硬碰,不如揭露那些暗中作祟的蛀虫。于是他对赢阴嫚说:“既然法家在咸阳,不如立即返回,和父辈们讨论一下。”

赢阴嫚提议道:“无论法家还是百贤盟,只要父亲出马,一定能轻易铲除他们,不在话下。”这可不是夸口,秦始皇的威严不容小觑,任何挑战都将被一一消灭,但他们并非嬴云希望的结果。

此事关乎天下商会的困境,如果求助于他人,商会的声誉将受损,沦为权贵的附庸。嬴云坚决反对这样的结果,不过返回咸阳是必须的,汉中的事情基本处理完毕,而扶苏应该也回到咸阳了。

他对虞姬问道:“虞姬,能否继续调查百贤盟?看看能否联系上联盟内的其他组织?”虞姬目前虽与百贤盟相悖,但她仍有影响力。“郎君放心,虞姬已经安排人继续打探,并试图联络一些衰败的组织。”她笑着倒了杯酒递给他,“同时,我也秘密追踪那些背叛商会的人,看看能否找出线索。”

“很好。”嬴云满意地点点头,喝完酒后决定:“既然如此,我们就动身回咸阳吧。”

自冯去疾等人被秦始皇果断清理后,咸阳城变得秩序井然,士族不敢再肆意妄为。朝廷内部和谐,官员们都按秦始皇的指令行事。面对匈奴和东胡的南下侵犯,秦始皇决定调集刑徒部队进行防御。

北疆的忧虑,战局陷入胶着。原本百越战役消耗了大量兵力,使得东胡和匈奴有机可乘。朝廷内部对此有过激烈的争论,如何应对这些异族,因为兵力有限,既要守护长城,又需管理众多刑徒。

在百越战争开始时,北疆的异族乘虚而入,意图趁火 。秦始皇作出惊人之举,调集所有百越士兵前往北疆,对异族形成包围态势,甚至迁移百姓以确保安全。但这导致短期内难以对抗异族,无法立即驱逐他们。

庆幸的是,百越战事传来胜利消息,扶苏率领剩余不到十万的军队彻底征服了百越,这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但也仅解决了百越危机。真正的威胁来自北疆的匈奴和东胡,除非他们被清除,大秦才会获得安宁。

如今异族在中原横行,百越战争已结束,是时候解决他们的问题。秦始皇缓缓点头,看向蒙毅:“蒙爱卿,北疆的部队是否已经到达并做好准备?”

蒙毅答道:“陛下,军队仍在向北移动,预计还需要半月才能完成包围。”这让众人感到焦急,异族可能会趁机逃脱。

“是的,不能再拖延,中原也不能任由他们肆虐,必须尽快决断。”官员们纷纷表示担忧,这不仅关系朝廷声誉,也关系他们的切身利益。

秦始皇回应:“异族胆敢入侵中原,朕不会坐视他们放纵,但此事需慢慢处理,不急于一时。”接着他说:“各位爱卿不必担心,朕早有准备,能抵挡他们一段时间。”

官员们惊讶,原来秦始皇已有应对策略,准备对异族进行反击,以清除余孽。

对于囚犯,如果在过去,秦始皇会毫不犹豫地处决他们,以此展现大秦律法的威严。然而自从遇见嬴云后,他明白这种做法并不合适。 一个囚犯,并不能阻止其他成千上万的囚犯,而且杀戮越多,六国的民众对大秦只会越发愤恨,难以真正收服。简单来说,惩罚六国余孽般的囚犯除了短暂发泄愤怒外,没有任何实质益处,反而可能引来更多的纷争。所以,秦始皇绝不会做这种蠢事。

官员们提出将囚犯送到战场,这显然难以 任何人。百姓并非愚钝,若真的这么做,对大秦将是沉重的打击,没有任何实际好处。秦始皇自然会坚决拒绝,并严令禁止,违者必斩。“是,我等遵命。”

官员们大吃一惊,看到秦始皇如此严肃,不敢再有所异议,担心自己成为刀下之鬼。他们可能不明白秦始皇的想法,但他们只需服从命令。

秦始皇的威严无人能敌,特别是处理过冯去疾等臣子后,朝堂上几乎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连李斯也收敛了许多,不再随意生事。“嗯。”

秦始皇满意地点点头,说:“你们不必过于惊慌,我只是看清了利弊。如果把囚犯送到战场,虽然暂时稳定北方战局,但实质上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六国百姓会对我大秦产生怨恨,这不是小事。其次,囚犯对大秦并无归属感,他们的怨气会成为隐患。万一他们中途倒戈或临阵逃脱,岂不是成了笑柄,反而便宜了外族?最后,还有一个重要事实,大秦尚未走到绝境。”

“如果让囚犯参战,岂不是会引起朝廷内部动荡,百姓恐慌?这有什么好处?”官员们听了,无不倒吸冷气,震惊不已,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这确实很符合秦始皇的风格,他并非无能,而是有远见和雄图伟略。但他向来只关注结果,而不理会过程,只关注是否能实现宏图大业。但今日的言论,让官员们意识到,秦始皇考虑得更加深入、全面和合理。这样的变化对大秦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事。

“大秦朝廷主张公开公正,只要你们不违反秦律,都可以畅所欲言。”秦始皇开口说,“我个人的力量有限,需要你们共同协作,才能解决这些危机。”官员们再次震惊,秦始皇竟然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是,我等遵从圣意。”

“嗯。”秦始皇点头,接着说:“这次的事情你们不用担心,我已经做好准备。不过蒙爱卿,请你通知王贲……”

在大秦,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科举考试至关重要,它是击垮士族,重塑大秦制度体系的关键步骤。目前,朝廷几乎被士族掌控,但这并不罕见。过去只有士族才有机会受教育,从而担任官职,这让士族地位显赫。然而,当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朝廷的结构会发生剧变,停滞不前。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时代的推进,这种现象会愈发严重,最终可能导致士族主导朝政。冯去疾等人便是例子,如果不是秦始皇权势强大,他们可能会成功。

为了确保朝廷权力分散,服务于国家和百姓,秦始皇推行科举制度的决心坚定。尽管士族反对,他依然坚持。通过填补官员空缺,提升平民地位,平衡社会阶层,确保皇权至上的目标,这与郡县制的理念相似。

“很好。”秦始皇满意地点头,看向李斯说:“丞相已经传播了消息,马上传达朕的旨意,开始筹备全国范围内的首次统一考试。科举制度初试,需要不断试验,我将亲自命题和监督,保证公平公正。对此,我早有定夺,科举制度才刚刚起步,稍有不慎可能就失败。因此,我决定亲自督导,以确保其顺利进行。”

这样,不仅可以确保选拔人才的公正,更重要的是让全社会知道朝廷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只要稳步推进,秦始皇相信科举制度将为朝廷选拔优秀人才,推动盛世的到来。“是,臣遵命。”李斯恭顺地回应,他并未提出反对意见,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

周围的官员面面相觑,特别是士族官员欲言又止。秦始皇注意到这一点,说:“刚才我说过,如果有意见可以直接提出,我恕你们无罪。”

“陛下英明。”官员们齐声附和。随后,一名官员出列提问:“陛下,我想知道,这次科举制度,我等士族子弟,是否有资格参加?”

这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如果科举只针对平民,而忽视士族,他们可能会难以接受,因为这意味着仕途的关闭。士族身份将荡然无存,谁会甘心?

“我何时说过士族不能参加科举?难道士族就不是大秦子民吗?”秦始皇微笑道。官员们愣住,然后摇头说:“不,我们都是大秦子民,愿为陛下肝脑涂地。”秦始皇大声宣布:“记住,科举制度面向所有大秦子民,只要拥有大秦户籍,皆可参与。”

\"无论是工人、商人、平民或是士族,皆是如此,但我在此先明言,一旦投身仕途,便需专于政务,不得兼做其他事务。若发现违背律法,必严惩不贷。\"

册立扶苏为太子

得到嬴政亲口保证后,官员们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确保家族子弟的仕途畅通,意味着所有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科举制度?

哼,士族子弟从小到大的书本学习,难道会输于那些平民百姓吗?即使竞争公平,士族内心仍充满自信,坚信自己的子弟能脱颖而出。朝会结束,这次会议让官员们都备受鼓舞。

首先,嬴政似乎有所转变,不再独断专行,愿意倾听官员们的见解。这件事至关重要,近来他对士族的打压让他们胆战心惊,不敢多言。许多官员如履薄冰,害怕稍有不慎便触及龙颜,后果不堪设想。然而,突然接到旨意,他们未来可以在朝堂上自由发言,表达观点,即使有误,也不受惩罚,只要不违犯秦律,均可免罪。

听到这话,官员们欣喜若狂,对于一般谏言者而言,这或许仍需谨慎,但此举意味着嬴政并未特意针对士族。“启禀陛下,公子扶苏已返回朝廷。”

就在朝堂即将散去时,一名斥候匆忙报告,嬴政眼中闪过一丝喜悦。终于回来了。 此外,官员们既惊讶又欢喜,议论纷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