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间谍121(1 / 2)

在船厂用了午饭之后邢承恩就去了军匠营。

晴雪还在路上吐槽大肚船的特点就是一个字“丑”。

晴雪在造船厂总揽全局,可是能看懂造船图纸的,大肚船身短而圆润,船宽比很小,船头是圆的,没有喙,也没有船艏像,船尾更圆,臀部宽阔,简直丑到天际了。

邢承恩也说:“这船是丑了点,可它的重量很大,由于船身两侧的折线或聚合线往上急速收拢,使它吃水线以上的船身大大缩小。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水线以上的体积小减少了风的阻力,它的结构带来良好的浮力,船上建筑也小,提高了操作性,在很少的水手操作下,船只也能容易航行。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能装五百吨货物的大肚船只需要十六到十八个人操作,而其他的船呢?怎么也需要三十到五十人不等,同样的路途,光食物和淡水消耗就胜出了。

可以说除了丑一点,剩下的完全都是优点,这世上的事物很难两全其美,针对货运来说它是最合适的。”

晴雪听了也点了点头,“好吧,运力成本确实更重要,可是奴家是女人耶,颜值胜过一切。”

好吧,邢承恩两辈子的经验得出的真理,女人不讲理的时候千万别争辩,因为怎么都是输,如果非有人不信邪不但争辩而且还赢了?

呵呵。

小心眼的男人活该打一辈子光棍,别不信,前世邢承恩有一同学就爱抬杠,结果硬是拖到三十五周岁才结婚,当时参加婚礼的同学们都有孩子上初中了,尤其是初二结婚那哥们孩子上高中了。

到了军匠营和郑坤寒暄了几句,然后先去看看朗姆酒的酿造情况,中途正好经过制糖场地,邢承恩顺道进去看看,这里面积颇大,约有五四亩的样子。

先是经过榨汁作坊,这里乱糟糟一团,到处都是烂叶、烂甘蔗皮,以及榨汁后剩下的残渣。

然后是过滤场地,地上也是坑坑洼洼的,接着是熬煮处,这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甜甜的香味,但是,只能闻,不能用看。

长长的工坊屋下,两排二十多口大锅,地上、灶台上都是黑乎乎的脏东西,要不是邢承恩知道这里是熬糖的,还以为是烧金汁呢!

邢承恩顿下步子,对身边的郑坤吩咐道:“让这里的主事人从那来的,回那里回去,给我撤了”

“呃……”郑坤傻眼,反应两秒提醒道:“大人,何磊磊做的不错,制糖技术过硬。”

邢承恩没有改主意,继续往前走,记得上次来视察也是这里卫生条件最差,自己说过了还没有改变,这主事之人不堪大任。

郑坤眼睛转转,忽地明白其中原因,于是连忙跟上来。

来到酿酒厂,王磊正安排工人们翻料,查看温度和湿度呢,见到邢承恩一行人忙上来见礼。

“不请自来,给王大匠添麻烦了,主要是想看看这朗姆酒酿造的成果,主要是我有些心急了。”

“不麻烦,正好,团练请随我来。”王磊说罢便在头前引路,往后边走去。

酿酒厂的场地要大一些,约十亩左右,分榨汁、过滤、蒸煮、发酵、再过滤、罐装、存储、制桶等等功能区块。

和制糖场所脏乱不同,这里整洁干净,物件摆放整齐,看上去赏心悦目。

来到发酵区,随便走进一间酿酒工坊,面积约一百平方,这里整整齐齐摆着敞口约1.2米、高约1.5米的大型陶缸。

大缸埋在地下,用大地让盛酒的大缸保持温度稳定,使发酵更加顺利。

后世发酵朗姆酒一般直接用304不锈钢体,但是在宋代可找不到304不锈钢,好在酿酒器具已经从陶罐进化到了缸。

这种“口宽肚大”的大家伙,简直就是为酒而生,完全符合制酒中拌曲工艺的操作空间,同时也满足了规模化生产的要求。

并且大缸的内外还附有釉层,这既让发酵过程中透气,还使缸体不渗水,保证酒液不流失,相对于之前的陶翁,是大大的进步。

在古代酿粮食酒,一般是秋天收粮食,冬天发酵,到春天时便可以饮用了。

可是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四季温差大。而酒体发酵,对于温度和湿度都有相当的要求,所以地缸技术出台了。

可是朗姆酒的酿造载体和发酵方式与白酒不同,还有装桶前的灭菌方式也不同,有时邢承恩会担心会失败。

事实证明他的担心纯粹多余,整个空间充斥着浓郁,蕴含复合水果的芬芳酒香气息。

邢承恩回头看向郑坤,“好像不错的样子?”

郑坤示意王磊舀出来一勺黄烂烂的朗姆酒,装在小瓷碗里送到邢承恩面前,晴雪上前端过来说道:“二哥儿,你尝尝看。”

看着晴雪期盼的眼神,也不知道为啥,邢承恩总是有种她在说:“大郎,快来喝药”的感觉。

打了个哆嗦,邢承恩才接过小瓷碗,放在鼻子下面轻轻一嗅,酒香中带着更加浓郁的复合果香味,然后用嘴唇沾上一丝,再是一小口,最后一饮而尽!

“嗯,挺好喝。”邢承恩心里高兴,又有了一个新产品,而且还是航海必备,好东西啊。

工艺要求朗姆酒需要在橡木桶里呆满三到十年,原因是新鲜发酵出来的朗姆酒烧口、辣、质地硬,这酒不对,没有烧酒的辣,还比较柔。

“这酒加什么了?”

“团练使是行家啊,正常来说这酒需要陈三年的,可是董大匠搞出来一种香精,经过中调之后这酒就可以喝了,不过想要好的朗姆酒还是需陈几年才行。”

“不错,先卖一批试试水。”

“是,”郑坤跟着说道:“可定价多少呢?”

“成本多少?”邢承恩问他。

王磊赶紧回答,“八斤甘蔗出一斤糖蜜,一斤糖密出一斤酒,八斤甘蔗成本不清楚,运输成本一文,人工成本五文,加上酒坛成本,一斤酒成本大概需要十文钱。

成品酒一坛是三斤,一坛酒三十文。”郑坤心中心算,胸有成竹,快速报出成本。

我去,这么便宜?邢承恩都惊着了。

“总共有多少产量?”邢承恩问。

“我们今年甘蔗大部分做了种,只出酒140缸左右,每缸可出酒500斤,成品2300多坛。”

邢承恩在心里衡量,思考四五秒道,“定价120文一坛。”

“团练,会不会太贵?”郑坤提醒。

邢承恩把头摇摇,这批朗姆酒质量相当好,而且以后是给海军准备的,属于军需品,卖120文一坛他心里还感觉有点亏。

奈何现在缺钱,贱卖就贱卖吧,在甘蔗产量上来之前还是当奢侈品卖吧。

如果郑坤知道邢承恩心里想法,不知会做何感想,南宋的散酒一石(120斤)才10到15文,市场上的银瓶酒也才卖72文一斤,次一些的黄酒也就是30文,新酒也应该定30文左右,这样才有竞争力,可是邢承恩直接提到了40文。

“就这么定了,而且这酒也不主要针对南宋市场,我拉到金国怎么也要卖三百文,抢宋朝的市场不止得罪人还没利润,何苦呢?”

“还是团练看的远,小人着相了。”郑坤赶忙认错。

看了酒厂后没其它事情邢承恩就打算离开去看看其他地方,走出几步又回过头,对着王磊夸赞道:“你做的很不错,继续保持,朗姆酒很好,当赏。” “谢团练赏。”酒厂的伙计都跟着起哄高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