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太子逼宫406(2 / 2)

“唉!徐生,父皇昏不昏,你心知肚明。英明之主,怎会受董谧蒙蔽,怎会纵容董谧搞阴谋诡计。奸佞必除,君侧也要清。”

“殿下三思啊!”

“徐生你不要再说了,若是支持我,便速随我回平城;若是不支持,你便留在此地。”

拓跋嗣的态度如此坚决,元同再苦口婆心也说服不了他,便跟他一同返回平城。

出发之前,拓跋嗣还对五千骑兵做了一番鼓动,大意是董谧有不臣之心,毒死皇后,还要谋害皇帝,所以他这个钦差要班师回朝,清君侧,斩奸佞。拓跋嗣掷地有声,举手投足间多少带点帝王风采。

这五千重骑是原宇文军的精锐,因金一刀调教有方,早已视太子为主子。如今主子发话,他们何以不从,何况这清君侧还如此名正言顺。

鼓动完毕,大军即刻启程,大旗在前面迎风飘扬,上面写着“清君侧,斩奸佞”。

元同心中忐忑,他之所以回去,更担心的是两个徒儿,他们此刻还在平城,随时等待起兵。若二人被太子鼓动,稀里糊涂发兵围攻平城,谋反篡位不说,必将造成魏国内乱,生灵涂炭在所难免。

一路上,元同想象着各种可能的后果,又基于不同后果思索应对之策。作为谋士,元同无法阻止拓跋嗣,也只能以此把风险降到最低。

大军日夜兼程,四日后,踩着夕阳的余晖到达平城。太子挥师南下,候猬营的斥候一日前已回报,平城也加强了防范,城门紧闭,城墙上站满了兵卒。拓跋嗣命大军在北城门一里外驻扎,自己带着一个随从,手持钦差令旗,来到城门下。

“我乃钦差,此番还都是为顺应天意,斩杀董谧这个乱臣贼子,把城门打开,让本钦差进城护驾。”

“我等恕难从命,无陛下的旨意,我等不得开城门。还请太子殿下恕罪。”

“你等开门,我便恕你无罪。如若不然,我大军也会视你等为奸佞,进城之时决不手下留情。”

无论拓跋嗣如何威胁、恐吓,城墙上的兵卒仍无动于衷,以无言对抗拓跋嗣的叫嚣。拓跋嗣无奈,只好耷拉着脑袋返回,还没走出二十丈,便听见身后的城门吱嘎作响,护城河上的吊桥也缓缓放下。

他一不做二不休,调转马头便飞奔过去,完全不顾是否有人给他设圈套。眼见太子单枪匹马进城,元同也顾不了许多,带着五千众也飞奔入城。

五千骑兵,撒在辽阔的草原上,不过是沧海一粟,但一股脑涌进城中,却是浩浩汤汤。一时间,平城街面上尘土飞扬,整个队伍像一支离弦的箭,直奔宫城而去。

为何城门会突然间打开?这是元同事先安排好的。在候猬营的斥候进城报信之前,元同的密探早已入城,带着元同给王洛儿的手书。

按照元同的吩咐,王洛儿做着各种准备。首先,他将太子的妃嫔通过密道转移到宇庶府。然后,他又到了宇文军驻地,见到金一刀,只交代了一句话—按兵不动。之后,他又赶到安同府,商议如何行方便,让太子进城。

元同之所以有如此安排,主要是考虑到平城百姓的安危。太子着急进城,若是与城防营僵持不下,必然要攻城,如此便不再是清君侧,而是谋反。再者,若兵卒杀红了眼,鱼贯而入,不知会有多少人横尸街头。一旦放太子入城,他必定会带兵奔皇宫,虽然事实上已是逼宫,但至少能保住平城百姓的性命。

拓跋嗣并未派兵包围皇宫,而是命兵卒下马,在宫门前列队待命。拓跋嗣这么做,本意是想告诉父皇,自己只是兵谏,而非逼宫。

下马后,兵卒们也未闲着,齐声喊着“清君侧,诛董谧”,声音嘹亮,响彻整个平城。这口号不是给百姓听的,而是喊给龟缩在宫城中的皇帝,以及在此避难的董谧。

董谧确实在皇宫,对他而言,如此危急时刻,只有皇宫最为安全。他知道皇后之死定会惹怒太子,但没想到平日里懦弱的太子竟有如此胆量,敢带兵攻城。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