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吃食算命。89(1 / 2)

这年头能吃饱的都是人上人,穷人富,要想练就一身武艺,首先你必须能吃饱饭,营养还要跟得上,否则这个人会练废的。

像何灵芝和李五石两个人,刚刚习武的时间不算太长,但是他们两个人的饭量能抵上四五个成年人的饭量,而且这还是不再剧烈运动的情况之下。

盛世西汉王朝的文景之治中曾经出现朝廷粮仓里的粮食年堆积如山,多到都装不下,露在外面了,甚至已经开始发霉腐烂,不能再使用,看起来的确很富足,是吧?

但是这粮食是皇帝的,这个富足跟百姓无关,就在太仓的粮食多到坏掉的同时。

汉武帝继位的第三年,黄河发大水,导致两岸很多地方颗粒无收,民间立马出现饥民相食的惨状。

要知道这可不是发生在什么战火纷飞的年月,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文景之治刚结束不久,国家正处于兴旺繁荣的时候发生的惨剧。

还有些人说汉文帝和汉景帝父子体恤百姓,将田税降了老百姓因此此安居乐业,感恩戴德,这完全是后世文人的空想。

汉朝的赋税最低也就1/30,可能有人觉得1/30的田租对于汉朝百姓来说也是很美好了。

但是除了田税外,汉朝百姓还要承担各种赋税和摇役,仅仅是一个赋来说就有民富算赋,更赋的再加上人头税以及各种五花八门的可捐杂税。

汉朝百姓即使在文景之治这个所谓的盛世中活的也并不轻松。

后面汉武帝为了北却匈奴实现王图霸业,更是让百姓们加班加点的干活儿,关中的每个普通家庭都要为朝廷无偿养马,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粮食亩产不到200斤的年月里,为朝廷养一匹马,甚至能让一个小康之家一贫如洗,家破人亡。

可以说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背后,不知道牺牲掉了多少粮食人口。

而相比文景之治的大汉盛世,从贞观开始到开元结束的大唐盛世,底层百姓的生活照样也不轻松。这还是交税风,还有就是当时国人吃的粮食。

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因为吃了一顿麦饭导致拉肚子,去厕所方便,结果掉进茅坑里给淹死了,一国之君尚且如此,那普通人的生存环境就可想而知了。

知道什么是麦饭吗?卖饭就是把小麦用石臼捣碎,混着面粉,麸皮一起做熟的一种食物,这种粗糙的烹饪方式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糠饼子。。

因为古人对谷物的加工水平有限,再加上以前粮食产量低,所以一直从西周到两宋都是中国人传统的主食之一。

随着物质进步,虽然贵族不吃了,但底层百姓依然要靠吃野菜和混合着米糠的麦饭维持生命。

而外饭领域混杂太多的麸皮,导致经常能把喉咙划伤,吃到胃里也很难消化,让人非常不舒服。

但这种粗力的麦饭这也带来了一个好处,正是因为难消化,才让他在胃里待的时间很长,能够产生持久的饱腹感。

其实说句不好听的,在古代老百姓能安安稳稳的吃上卖饭的日子,就已经是神仙一般的生活了,中国古代水、旱、蝗、瘟各种灾害加上战乱占据了几千年历史的一大半时间,凡是碰到一样,那某些百姓别说糠饼子了,野菜跟树皮能不能抢到还不好说。

说完吃再说穿,史书上记载某个女子因为家里有5套衣服被人判定为此女无德。

也就是说古时候的普通人家,一个女人有5件衣服都会被骂,这穿衣条件得差到什么地步。

因为棉花是在明朝时候才引进中国的,所以古代百姓直到明朝之前都没有什么特别好的保暖方式,穷人一年到头身上穿的都是粗糙的麻衣。

冬天时候为了抵御严寒,就把几件衣服叠在一起套在身上,遇到特别冷的年月冻死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在解放前,每年的冬天都有大车拉着一车一车被冻死的人拉到城外的乱葬岗埋葬。

在即使是明朝之后,那些能有一身棉衣的也是家庭比较富裕,至于家庭比较贫困,都是在夹衣中塞满芦花,柳絮甚至稻草来保暖的。

像故事当中后妈给亲儿子缝一身保暖的棉衣,而前妻的儿子给穿一身芦花,其实在贫困老百姓家中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为即使棉衣也只是头两年暖和。等过了两三年之后,还不如那些装在夹衣中的芦花保暖呢。只不过是芦花怕水,出汗或者下雪,淋湿之后就不如棉衣保暖了。

甚至有钱的人家在绸缎中加入鸭绒鹅绒保暖,再有兽皮辅助。在古代都是相当正常的的形式。

至于住房除了那些有钱人家的青砖瓦房之外,贫困老百姓那就更惨了。

年纪大一些的人就是30亩地一头牛再加上盖上三间明亮大瓦房这样的的理想就是很多农民一生所盼望的过上的好日子。

不要说古代了,即使当前的农村还有很多人在泥巴与茅草搭建的房屋中过的。

这种房屋在古时候只会更加的普遍,也更加的简陋,冬天冷,夏天热,一下雨里面就会变成泥塘。

诗经中是这样描述的,七月在野,8月在雨,九月在户,10月蟋蟀入我床下,可以说一年到头古人住在房子里都跟蛇虫鼠蚁为伴。

夏天喂蚊子,冬天喝冷风被活活冻死在床上也不足为怪。

明朝的大臣杨继盛曾回忆过自己早年的贫苦生活,他冬天去井边取水,双手总是被冻的和水桶粘在一起,要回到屋内不停的哈气,半天才能化开,晚上读书,因为冷,再加上吃的东西缺少油水,经常腿肚子发抖。

他只有不停的在屋内来回走动,才能保持身体不会冻僵。要知道杨继盛当时已经有了秀才的功名,朝廷每个月会发钱粮给他,这样的人活得尚且如此艰苦,你从百姓就更不用说了。

此时生产力极为落后,一亩地能收300斤粮食,就算高产,但是这300斤除去地主的田租和朝廷的赋税,落到农民自己手里的最多也就只剩下150斤了。

所以国人才特别喜欢生孩子,因为孩子多了,劳动力就多,就能种更多的地获取更多的粮食,可即便这样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直到现在你很难保证全家每个人都不会饿死,但凡有个体弱多病的,要不就拖垮整个家庭,要不就只能自生自灭。

这也是古人为什么那么重视家族,宗族的原因,因为不抱团取暖,单凭个人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灵子在与孩童们的交流当中听他们说:“在很久之前,在临河村的旁边,有一条大河。大河的水量很大,灌溉着周边村子的土地。这里鱼鱼虾丰美,物产丰富。

但是白娘娘说这里的人不敬神?不敬龙王爷,龙王爷发怒了便撞塌了山崖,让河水改了道。

我们这里的水田就浇不了水了,只能靠着一点点山泉来种一些田。很多水田都变成了旱田,日子也不如以前的好了。所以人们只要供奉起龙王。等龙王消了气,大河就会有回归故道,我们这里又会变成鱼米之乡了。我看着讲话的那个小孩,心里在想,这个白娘娘真不是个东西。用这种话骗这里的村民。

灵子和孩子们正在这里研究故事里的事情。这时从远处传来了当当的铃声,还伴随着一声一声的吆喝。

“手摸脉搏专治疑难。眼看风水避灾挡难。”那声铃响就是当时的走方游医,也叫野郎中。

不过这个人有些奇怪,其他的野郎中只会看病不会算命,但他却两者都会呢!

灵子看到一个身穿长衫、身材微胖的男人。他手中握着一根竹竿,在地面上摇晃着行走,每走两步就会用竹竿敲击一下地面。

同时左手轻轻晃动着握在手中的铜铃铛,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当声。

他沿着街道缓慢前行,每到一户人家门前都会停留片刻,如果有人在家,他便会上前寒暄几句。

然而,灵子注意到有几户人家毫不客气地将他赶走,甚至还有几户人家直接对他说:“走开,走开!”“走”“不算,不算,”或者“快走吧。我家没有病人。”

他虽然屡次碰壁,但他并没有气馁,脸上始终挂着笑容,继续走向下一户人家。

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有一家人愿意让他进门。这户人家位于村子的西边,房屋是用土坯建造而成。

灵子和村里的孩子们好奇地跟着他,想看看热闹。他们一起走进了那户人家的院子里。

这家的主人是一位年迈的老太太,家中还有两个孩子,一个七八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

老太太约摸着50多岁,满脸皱纹,她把那个也说不上游医还是算命先生的人领进了他的院子。

老太太让小女孩给她拿过来一个凳子让他坐下。然后,那个小男孩又从屋里搬出一张小桌子。

那个老奶奶从屋里走出来左手拎出了一个茶壶右手拿出了一个杯子放在桌子上。给那个人倒了一杯水。

老太太走路很很慢,仿佛用脚蹭着地在走路,可以看出她的眼睛的视力有些问题。

那位老太太头上的头发花白的,偶尔还有几根黑的在花白的头发中冒出来。她头上挽着一个已婚妇女的发都梳的那种发髻在歪在后脑上。

老太太身上穿着有很多补丁的蓝色大褂,虽然补丁很多,但洗的很干净。下身穿着一条黑色的裤子,脚上穿着一双草鞋。

老太太端着水杯和拎着水壶的手上都是裂口特粗糙像树皮一样。我忽然想起我在万家庄看见那边有一棵枯死的老树。那棵老树身上的树皮都开裂着,枝桠向上伸着,树身上没有一片叶子而且树枝上的很多树皮都脱落了。

那位先生从桌上端起那杯水喝了三口就将那水杯里的水喝干了。然后那个老太太又给他续了一杯。

他又慢慢的喝了两口然后放下水杯,对那个老太太说:“大娘,你找我是看病啊还是算命啊?”

“我从小家传医术但是由于我父亲死的早所以医术没有学全。后来我跟着师傅学算卦,学的比较马虎也能给人算个姻缘,看个风水啥的!”

那个人抬起眼了,向院内扫视一下,然后对那个老太太说。“我看你们家也是有人新丧不久,应该不是看病。”

灵子心里暗道,这个小子肯定是经过专门学过的。因为灵子知道,这家人的媳妇在三个月之前刚刚病逝。

至于这个算命家伙怎么知道的?旁边的那个小姑娘的头上还系着白色的头绳呢。

“我这个人医术不咋样,没别的本事,就会算一卦。大娘您给谁算啊,给自己吗?”

那一个老太太看着先生往屋里一坐,院里一坐,没有问什么话,就把自己家里的事情推断了一些,所以看样子对他也是有些信服的。

“不是,我都快入土的人了,不用,算了,你给我儿子看看吧,看看他这两年怎么样啊。”

灵子在心里叹了一口气,师父曾经告诉灵子许多看卦算命的法门,倒不是让她想学习算卦,而是告诉灵子如何能不被别人骗了。

灵子一听她这一句话就知道露了底了这下子他想不被骗都不可能了。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真有本事,那就不会在乎对方是什么身份和地位。

可这个老太太却因为担心被骗而提出先给自己看,这说明她已经认定眼前这个人有真本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