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国士无双50(2 / 2)

能力多大,责任多大,范凌恒已经不是半年前的他,上次的鱼丸事件让他因祸得福,成为了范氏一族的主理人,有了些能力去做些改变。

泱泱中华,巍巍华夏,三万里河山,五千年文明,雄踞世界之巅,却在近二百年间受尽屈辱。

范凌恒想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避免那段屈辱发生,避免那船坚炮利再次扣响中华的大门!

他不禁想到一首诗,并缓缓道出:“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诗词读罢,范凌恒只见杨知县先是一愣,即刻便潸然泪下。

孟教谕也在旁边长吁短叹,满脸忧伤道:“这是仲芳(杨继盛字)临刑前的最后一首诗,杨知县与其是好友,想必是睹诗思景……”

范凌恒一时哑言。

良久之后,杨知县红着眼眶,看着范凌恒道:“你知道仲芳?”

范凌恒肃然危坐,点了点头道:“知道,杨先生的大名如雷贯耳,他的事迹学生钦佩不已。”

说这话的时候,未来一位帝皇对杨继盛的评价缓缓飘过他的心头:“朕观明有二百七十年,忠谏之臣往往而有,至于不为强御,披膈犯颜,则无如杨继盛。而被祸惨烈,杀身成仁者,亦无如杨继盛。”

说这话的是未来的顺治皇帝。

他更是因为这句话深挖了杨继盛的生前身后事,当时他和杨知县一样,同样泪流满面。

大明王朝因为有了杨继盛这样铁骨铮铮的官员,才会有所谓的明朝风骨。

之前范凌恒的高中历史老师教导过他们,人要做一事,如果按照“应不应该”与“可不可能”两个维度去区分。

1、应该做,不可能做到;

2、应该做,可能做到;

3、不应该做,可能做到;

4、不应该做,不可能做到。

其中,最能够体现人的意志的就是1和2两条,尤以1最为少见。

如果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做事时不问可不可能,但问应不应该。

“知其不可”,是每个人自己在事前结合客观事实的主观认知判断,知其难而不抱成功的希望——甚至绝望。

“而为之”,是视绝望为虚妄,不受其扰,迎难而上,全力为之。

事在人为,但最终一件事情确定为一定不可能成功,还能既然为之的人,乃国士也。

国士之所以无双,并不是因为地位的尊崇身份的高贵,是因为当国家面临危机时,国士首先用他们的身躯为人民遮挡,直至身死魂灭。

杨继盛——国士无双者也。

范凌恒转述了来自后世四百年后一名历史老师对杨继盛的评价,房间陷入了沉默。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杨知县缓缓念着这句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话,仰天看着屋顶欣慰道:“国士!无双!仲芳,你的血没有白流,你的清名永远会被人铭记。”

随后,他长舒一口气,缓缓转过头问道:“范凌恒,你可愿意拜我为师?”

范凌恒重重的点了点头,站起身。

杨世芳起身帮他整理好衣冠,肃立其身前。

范凌恒口道:“先生在上,请受学生一拜。”

说完他一揖少退,再一揖,即俯伏,并以两手齐按地,先跪左足,次屈右足,顿首至地。

即起,先起右足,以双手齐按膝上,次起左足,起身,站立原地。

这是大明最正式的拜师礼,礼过之后,师生如同父子一般,这是一种超脱血脉的关系,这也正式代表范凌恒在大明有了自己的第二个师傅。

孟教谕在旁边呵呵笑道:“闻悦,你可要好好教教他,你看,我可是把他的根基打的无比牢靠,剩下的就看你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