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根深蒂固211(1 / 2)

在不同情境之下,人的所作所为又怎么会是单一维度的呢?

特别是历史书传达出来的忠奸善恶,更像是一种政治需求。

当你看这些人的故事,就像在你面前竖了一个榜样,告诉你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都是政府的教化统治需求。

正如老子所说的那样:“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公与私是人的一体两面,如今的大明朝上下表面强调人人为公,实则人人为私,当时最聪明人汇聚到一起,也不过是为自己的为私找到最聪明的为公的幌子,并没有人真的为公负责。

而就在中华这个东方古国忙着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类似猜皇帝心思、打哑谜等方面发挥到极致的时候,在努力抢夺那点所剩不多的农耕文明的小蛋糕的时候,西方的商业文明逐渐崛起了。

他们从不强调公与私,公私之间也没有那么大的矛盾,人人追求自己的私利,国家反而也同时昂扬向上。

人人尊重虚无缥缈阳奉阴违的仁义道德,还是人人尊重私人利益,不管人们如何选择,商业文明还是席卷全球,不由得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

但是这种制度在人治为主的封建时代,不可能产生这种商业文明。

抛去皇帝、宦官、权臣、宗室以外,就说其他地方商人。

在他们看来,经商虽不如入仕那样尊崇,但两者的社会价值并无高下之分,只要能以礼义自将,经商亦不愧于儒术。

正是因为如此,范凌恒在市舶司期间已然察觉,弃儒营商的人数明显增加,举业已不再成为士子们博取社会地位,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

士的融入,使商人的文化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仅笃好琴棋书画、雅歌投壶,还精通经史、娴于子集,衍生出了浓厚的文化情结,甚至出现了许多将儒家伦理哲学应用于经商之中的儒商,这一过程着实使现在的商人文化素养比之唐宋时期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士商相溶于商人阶层中所蕴育出的士子情怀,使很多商人也如士一样承担起了勇于任道的社会责任。

在其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持下,许多有关社会公益的事业,如编写族谱、修祠铺路、兴建书院、扶弱济贫等,逐步从士大夫手中转移到商人身上,睦邻任卹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

每当灾荒年景,由于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的软弱,商人便往往代替政府成为利物济人、赈贫扶孤的重要角色。

但是,范凌恒认为,这些商人们虽已走近了传统的边缘,却始终未曾突破传统。

只要突破不了传统,这天就已然变不了。

不信可以看一看,如果一个富裕的家庭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秀才,一个是普通人,那么选择去经商的一定是那名普通人而不是那名秀才。

这是根深蒂固在骨子里,难以改变的思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