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创新!交融!5(1 / 2)

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清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李世民深知,仅仅依靠学习他人是远远不够的,大清必须研发属于自己的科技,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强大。

在朝堂之上,李世民郑重地说道:“诸位爱卿,如今我们虽从西方学得了诸多技术,但一味模仿终非长久之计。我大清当自主研发,创新图强,方为正道。”他的目光坚定而有力,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大臣。

大臣们纷纷点头称是,对皇帝的远见卓识表示钦佩。其中一位大臣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圣明,自主研发科技确实是国家发展之根本,但这并非易事,还需精心规划,全力以赴。”

于是,李世民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招募能工巧匠和有识之士,组建科研团队。同时,拨出大量资金用于科技研发。各地张贴的告示吸引了无数有志之士前来报名,他们满怀热情,渴望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研团队首先对现有的西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原理和优缺点。他们发现,一些技术在引入大清后,由于环境和资源的差异,并不完全适用。

“陛下,西方的某些机器设备,在我们这里运行时能耗过高,且维修成本巨大。”一位负责研究的大臣向李世民汇报。他手中拿着厚厚的一叠资料,详细地说明了问题所在。

李世民皱起眉头,思考片刻后说道:“那便对其进行改进,使之符合我大清的实际情况。”他深知,科技创新不能盲目照搬,必须结合国情。

在研发过程中,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对于稀缺的资源,李世民下令严格管控,对外采购时谨慎权衡,确保每一份资源都用在刀刃上。

“已有资源省着点用,不可浪费。要想方设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李世民多次强调。他亲自监督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情况,对于浪费行为严惩不贷。

在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努力下,大清逐渐取得了一些自主研发的成果。新型的纺织机提高了纺织效率,改良的灌溉工具节省了水资源,更有自主设计的蒸汽机在性能上超越了西方的同类产品。这些成果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增强了国家的自信心。

与此同时,李世民也意识到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大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长期以来,民族之间的关系复杂微妙。

为了促进民族交融,李世民亲自走访各民族聚居地,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和需求。他轻车简从,深入民间,与百姓们亲切交流。

在一次视察中,李世民来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村落。他与当地的首领和百姓亲切交谈,倾听他们的心声。“朕希望各民族能够和睦相处,共同为大清的繁荣贡献力量。”李世民说道。他的话语真诚而温暖,让在场的人们感受到了皇帝的关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李世民下令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民族交融的政策。他鼓励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文化交流。在教育方面,推广通用的语言文字,同时尊重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传统。他深知,只有相互理解,才能实现真正的融合。

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修路、架桥、通水、造机器,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的关怀和支持。在那些偏远的山区,工人们辛勤劳作,一条条崭新的道路和一座座坚固的桥梁逐渐建成,为民族之间的交流打开了便捷之门。 在民族治理上,李世民选拔了一批公正廉洁、熟悉民族事务的官员,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管理和服务。同时,建立了民族纠纷调解机制,及时解决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他还选举少数民族中的先进人士共理朝政。每当有纠纷发生,调解官员都会迅速赶到现场,耐心倾听各方意见,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化解矛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