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侗族、瑶族、白族同在一个广场93(1 / 2)

李巴尔把第四个广场规划成为仿照侗族、瑶族、白族的建筑特色,根据广场的地势,同样设计为三合院式。侗族式的建筑房屋在公路的正对面,是一座干栏式建筑物:这种建筑风格在侗族居住地很普遍,一楼呈设有石碓,一边是堆放柴草杂物,另一边是饲养牲畜,二楼是自家人居住的地方。干栏式的前方是个小院子,小院子的左边或右边的房子,通常设计得宽敞明亮,用于平时休息和手工劳作,也是平时做饭和冬天取暖的地方,又是平时接人待客的堂屋。这种建筑风格体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他们所居住环境的设计风格。

鼓楼是侗族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展现了侗族人民在建筑方面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鼓楼通常位于侗寨的中心位置,不仅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侗族文化的象征。鼓楼有多种类型,分别是单宝顶、双宝顶、四转八方等。鼓楼不仅是侗族人民集会议事、休息娱乐的场所,也是处理民事纠纷、应对紧急情况的指挥所。鼓楼的内部结构复杂,通常由数百根梁、柱构成,全系木质结构,以杉木为主要材料,无需使用钉子或铆钉而建成的。另外,能坐在鼓楼主要位置上的人,是侗族人民在权力、地位和身份上的最高象征。

鼓楼是侗寨人们吉祥物般建筑标志,是族人们团结兴旺向上、向善的象征。鼓楼的建造和维护通常是整个侗族人们共同参与。此外,鼓楼的设计和建造还融入了侗族人民的哲学思想和对自然的敬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鼓楼的设计和建造都是侗族的能工巧匠,全部用的是榫卯结构搭建而成。有三、五、七层等,有的高达十几层。鼓楼的梁柱瓦檐都有各式各样的彩绘。

风雨桥通常由石筑墩台、悬臂托架桥面和桥廊、楼亭由三部分组成,全部为木结构,也是不使用钉子搭建,而是采用卯榫嵌合的方式连接。风雨桥大多数是建造在寨区的河流处,也有少数建在村寨内部的水面上。主要是便于村民的进出,也是古时候防御外敌入侵的要塞。是侗族村寨的标志和大门。风雨桥也是为过往的行人提供遮风挡雨的场所,使行人可以在桥上的长廊和亭阁中休息、乘凉。此外,一些风雨桥还设有神龛,供奉神像,逢年过节或外出办事时,侗寨居民们会到桥上烧香敬茶,以保顺利平安。

风雨桥的桥面是用木板铺成的,两旁设有栏杆、栏杆下方有长条凳,长条凳的前面是一米左右的长廊式过道,过道中间才是桥面。桥顶是用瓦盖的,桥塔和桥亭是建在石桥墩上,层数不等,檐角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这些装饰不仅具有实用性,还非常朴实美观。风雨桥分为亭阁式和鼓楼式两种。有的风雨桥还备有茶水,供过往行人解渴饮用。风雨桥不仅便利行旅,还是侗家人用歌舞、吹笙弹琴等欢迎过往的游客。

侗族的寨门不仅是进入侗寨的第一道门槛,而且作为一种公共木式建筑,它们形状各异,有的如亭阁,有的像堡垒,还有的似宅门。门框上方飞檐翘角,框边雕龙画凤,展现出侗族人民热情好客和讲究礼仪的民族性情。有的寨门呈八字开,大门上方用斗拱蜂窝装饰,顶盖青瓦,大门两边有石墙相衬,寨门背后有排排瓦屋相映。综上所述,侗族的建筑风格不仅体现了其实用性和美观性,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建造智慧。

侗族的名小吃也不少,其中侗家油茶是侗族的第二主食,不仅作为早餐,还常作为每顿饭前的饮品。油茶在侗族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地位,被视为待客的传统美食。侗家腌鱼也是侗族的特色美食,每年秋收前是田鱼的捕捞和腌制高峰期。牛瘪是侗族特色美食,被誉为“百草药膳”。它是由牛胃里未完全消化的草渣挤出的汁液制成,实际上为牛的胃液。侗家人相信,牛吃百草,百草入药,人食之可有防病治病的功效。

酸汤鱼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道着名菜品,由鱼片和特制的酸汤烹制而成。酸汤以泉水或井水为原料,加入多种酸料如泡酸竹叶、泡酸蒲公英等制成,味道清酸。苗家糯米饭是侗族宴席上的主食,深受人们喜爱。在侗族文化中,糯米饭被视为最香的食物。这种饭通常用形似木桶的“甑子”来蒸制,使其颗粒饱满、韧劲十足。为了保持其新鲜口感,侗家人在食用时,会将糯米饭盛入用干老白瓜壳做成的饭器中,便于人们分食。侗族人腌制腌肉有传统的拿手绝活,腌肉是招待亲朋好友的主菜。侗族人制作腌肉的方法独特,通常使用木桶作为容器,底层用糯米饭或糊糯作槽,每铺一层加一层槽,然后用竹叶或棕片盖一层,再用大石压紧,腌至数月后即可。腌肉不必烹饪,色艳味咸,也可煎炒或烤灸,以火灸最香。当然,侗族是华夏的一份子,有很多菜肴与其他民族相同,在这里就省略不谈了。

侗族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和特色的民族。侗族的音乐和艺术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侗族大歌是该民族音乐的精华,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侗族大歌通常由多个声部组成,完全依靠人声来表现音乐。侗族大歌中经常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侗族大歌的内容涵盖了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等多个方面,通过歌唱来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侗族大歌的结构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等部分构成,每首歌开始有一个独立性段落称为序歌,中间部分由若干句组成,然后有一个尾声部分,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侗族大歌的整体音域在九度之内,这个音域在正常状态下都可以演唱,保障了在长时间的演唱下,嗓音不会出现过度的疲劳和损害。

侗族大歌不仅是音乐艺术形式,而且是侗族历史文化传承。它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在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里演唱,因而侗族大歌又被称为“鼓楼大歌”。侗族大歌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间习惯可分为四类:声音大歌、柔声大歌、伦理大歌和叙事大歌四种。侗族有侗戏、琵琶歌、助郎娘美、琵琶缘、爆米花、老忠借米、龙王女、莽子、刘文龙赶考等传统节目,来歌颂侗族的人们传统、文化、生活等方面内容,展示了侗族人民的勇敢、勤劳和智慧。

瑶族的主要建筑风格体现了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包括简易的木棚屋、吊脚楼、木拱桥等。瑶族居住的是“千个柱头下地”的房子,这种住宅叫做“寮”,是一种用杉木条支撑起来的木棚屋,呈“人”字形,柱子下端埋在土里,柱子与柱子之间插上一排排的小杉槁以及小杂木为墙壁,屋面盖杉木皮或芒草,壁上不开小窗。因为这种住房处处是空隙,处处透光,八面来风,瑶人把这种住房形容为“千个柱头下地,万盏明灯”。瑶族除了简单的住宅“寮”,还有一种普通而又普及的建筑是“吊脚楼,”这是瑶族人居室中的一个特色建筑。吊脚楼一半着地,一半是架在空中的楼,这种房子依据山势而建,选择坡度较为平缓的地方开辟屋基地,但在屋场地外的坡上支木架梁造另一半房屋,二者合为一个整体。吊脚楼壁上开有小窗,人居住在吊脚楼里面。

修建瑶族的木拱桥要选用直径约二十至三十厘米、长度十五至二十米的杉圆木作为主要材料。再在两岸坚硬的石头上各凿五个向上约四十五度,深约三十公分的石洞,然后将五根圆木斜插于两岸的洞中,同时要在河中间搭一个临时的支架,两边的圆木在支架处互相交错,并在交错的杉木中填入小圆条或木板以铺平桥面,上好“夹码”。然后抽去河中支架,木桥就拱在河面上了,这种搭建方式也不用钉子和其他的铁件。如果河面过宽,需要在河面的中间,增加桥墩,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连接。瑶族在建筑方面的特点很多,在这里就举以上两个例子。

瑶族的文化娱乐有:瑶族长鼓舞是来自清远连南的阿贵哥、沙腰妹展示的长鼓舞,表演时欢快热情。清远是广东省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瑶族长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瑶族长舞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成为表现瑶族人民群众生活的一种艺术手段。这种舞蹈不仅在春节或庆贺丰收、建新房,或在祭祀“盘王”等祭祀礼仪中表演。长舞的动作特征有:粗犷、奔放、彪悍、洒脱、旋转、翻扑等。此外,长舞还具有七十二套表演程式。

瑶族长舞不仅在国内受到好评,还多次应邀参加亚欧各国的演出。如土耳其、芬兰、比利时、越南等,使瑶族的长舞走向了世界。向世界人民传递了瑶族长舞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民族特色,成为了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瑶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