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官拜尚书令(作者的一些三国感触)30(1 / 2)

军帐内,曹操红光满面,笑容不减:“智宸啊,你说你为我立下了如此大功,我该赏你些什么呀?”

胡岑闻言,心头一震,他深知曹操的赏赐非同小可,但又不敢过于显露欣喜之情,以免显得贪恋富贵。于是回了个中规中矩的答案:“在下带兵不多,不是为将之才,丞相不如赏我一个文官做如何?”

其实胡岑这样说是有原因的,虽然说穿越给了他最高的武力值,但是古代战争从来不是谁的武力值高谁就会赢,从投靠曹操开始,胡岑自己确实很难独立领导一支军队。

战略规划,军队管理,鼓舞士气,情报的收集与分析,军队的纪律,这些胡岑全都没有系统的训练过,让他领导几百几千人还凑合,数量一旦过万,而且并不是训练有素的兵马的话,那不是扯犊子吗。

他想要个文官其实有很大的原因是它想改善民生。

胡岑在冀州空闲的两天,春日的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了破旧的茅屋上。小镇的街道上,尘土飞扬,行人稀少。一位老农正牵着一头瘦弱的牛,缓缓地走在通往田间的泥泞小路上。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眼中透露出对未来的忧虑。

“今年的收成可怎么好得了?”老农自言自语,叹息着。战争频发,赋税沉重,使得本就贫瘠的土地更加难以养活一家老小。他抬头望向远方,只见田野上,一些士兵正在巡逻,他们手持长矛,警惕地注视着四周,以防敌军的突袭。

小镇的市集上,商贩们叫卖声此起彼伏,但交易并不活跃。由于战乱,物资匮乏,物价飞涨,普通百姓难以负担高昂的价格。一位妇女带着孩子,手里紧握着几枚铜钱,她犹豫着是否要买下那块干硬的饼子,因为那可能是全家一天的口粮。

在小镇的角落里,一位老者坐在门前,手中拿着一把破旧的扇子,轻轻扇动着。他曾经是镇上的教书先生,但战乱使得学校关闭,学生们四散。老者望着空荡荡的街道,心中充满了无奈和哀愁。

尽管生活艰难,但百姓们依然努力维持着生计。他们相互帮助,共同度过难关。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更加珍惜和平与安宁,期盼着战争的结束,渴望着一个能够安居乐业的未来。

当时的胡岑将这一幕幕尽收眼底,他终于认识到,史书上记载的三国,群雄争霸,英雄四起,让很多人心驰神往,但是也有许多能真正看透三国历史的,他们绝不会对三国生活有任何的向往。

许多人看历史,都看到了史书上,小说上光鲜亮丽的一幕,比如说刘关张的兄弟情,或者是曹操的枭雄之姿,或者是一众的美女风华绝代。

不可否认的是,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无论是智谋还是武力,这样很多人逐渐的狂热的喜欢这个朝代。可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就算是小说的主角,没有金手指,没有剧情提前知要,穿越小说里成为给一个平民,那在三国简直是地狱开局。

那个年代总共就那么点人口,青壮的男丁几乎当兵就是唯一出路,而且战争频繁,说不定有一天家乡也会深陷战火之中。遇到好的将军还好,遇到不好的,那么恭喜你重开吧。

当然了,屠城这种事情在古代也非常常见,比较着名的就是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相传城内10万男女的尸体多的连泗水都堵住了。还有孙权的江夏大屠杀,还有乌桓匈奴这些贼寇对汉人的屠戮。

当然了,如果你侥幸的躲过了战争,那么你将面临的就是瘟疫,古代的医疗和现在简直相差甚远,就比方说着名的建安七子,就有四人死于瘟疫,比较大型的战役,往往有一些全国性的疫灾,就连曹操都写过这样一句诗。

千里无鸡鸣,白骨露於野。

三国的黑暗还远不如此,食人在三国中也是常有的事,程昱之所以没有位列三公,大概就是这个的原因吧。

除了他,在郭李两人祸乱长安时,他们的军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偌大的长安城被他们霍霍一空,据史记载,百姓易子而食。几乎不到两年,城内的人几乎将人给吃光了。

看到这里你还觉得三国浪漫吗?这就是一个普通人身处于一个大时代的悲哀,历史只会记载那些大人物的一言一行,而普通人不过是构成历史的一部分。

曹操官渡之战大胜,30多战扫平北方,征讨乌桓,陆逊火烧连营800里,诸葛亮六出祁山,听着是不是热血沸腾,可这些都是一个个士兵,一个个炮灰为前提的。 然而正是这些普通人构成了历史的主体,他们的生活和命运,才是历史最深刻最真实的反映。所以这本书里会掺杂不少民生方面的内容,额说的有点多了哈,回到故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