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定调125(1 / 2)

朱由校已经表示赞同,似乎几位大学士对此也并无反感,其余大臣自然更是无话可说。

但魏忠贤的脸色却阴沉得可怕,显然他对此事并不乐见其成。

尽管他清楚那张瑞图的所作所为无非是想捧杀赵鹤天,但心中仍不免有些不快。

赵鹤天的手段高明至极,反衬出他手下之人的无能。

魏忠贤暗想,如果当年赵鹤天能投靠自己该有多好,但他也明白,像赵鹤天这样的人注定不会归于自己麾下。

然而,这并非讨论的重点。

朱由校转而关注另一个重要议题:除了战报之外,赵鹤天还寄回了一封信。

888

朱由校特意将信的前页撤去,仅将后面的内容展示给诸位大臣。这部分内容才是关键所在,前面的部分或许与朱由校有关,但对大臣们而言并不重要,他们也没有过多纠结,而是直接审视了留言内容。

每位大臣在阅读完内容后,都显得格外惊讶,因为里面的话语实在太过大胆,但潜在的利益也是巨大的。

这等同于,一旦计划成功,大明直接增加了一个北域的重镇,大明在瀚海饮马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这可是汉唐盛世方能完成的伟业。

如今他们竟有机会实现,这是何等的荣耀!若大明朝因此名垂青史,那么在场的每一位大臣也都将留名后世。

然而,巨大的诱惑往往伴随着极大的风险。

黄立极站出来,微微拱手道:“赵大人所提之议,胆子实在太大。正因为其胆大,我们恐怕一时难以作出决定。不如先让大家回去仔细考虑,再来定夺。”

在场众人听后,顿时沉默,心中波澜起伏,还是期待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黄立极突然跑出来说了这样的话,你还要不要其他人说话?

在关键时刻,朱由校洞悉了众人的顾虑和考量。他轻轻摆手,郑重其事地指出:“当前局势需迅速决断,赵鹤天已将林丹汗擒拿,其军队尚在外待命,朝廷必须明确指示——是立即召回,抑或令其完成更为重要的使命。此决定对大明帝国而言,实乃举足轻重。”

他继续道:“这不仅关乎战略布局,更触及大明的未来走向。故此刻,不宜再拖延。时间一旦流逝,前方的变数将无法预料,况且朝廷的现状亦不容乐观。”

朱由校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大臣,“此决策将为朝廷带来极大的利益。我理解各位的忧虑,但请相信,这是通往胜利的必经之路。”

黄立极闻言,虽心中有所不甘,却也只能无奈地退下。朱由校转身,望向窗外的天际,仿佛在寻找着那未来的光芒。

孙之獬缓缓地说,“陛下,我们必须采取果断行动。赵鹤天的成功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胜利,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林丹汗的情报将是我们宝贵的资产,使我们能够精准定位敌人,有效利用每一处水源和森林。这将极大地提升我们的作战能力,确保每一场战斗都能取得胜利。”

他的声音充满了坚定与决心,“若错失此次机会,未来想要彻底解决朝廷之事,恐怕需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因此,此时此刻,是我们展现大明雄风的最佳时机。”

孙之獬的目光再次扫过在场众人,“放弃此次机遇,等于放弃了千古留名的机会。而那些试图阻挠的人,无疑是在阻碍陛下成为千古一帝的道路,这对陛下,对大明,都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最后,他以铿锵有力的声音结束讲话,“因此,让我们共同为大明的未来,为陛下的荣耀,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吧!”

朱由校听闻此言,心潮澎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确实,此孙之獬之语非虚妄之言。大明北征之军出征北境,战术销售面临诸多难题。

而其中最棘手者,莫过于孙之獬所提。如何定位敌军,寻觅其部落所在,探寻水源,皆为令人头疼之事。

李广难以封侯,冯唐易老,李广何以每次均能迷失方向,就是难以定位草原上敌人的方向。

即便李广本来无此本领,麾下将领亦不乏此才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亦难以觅得路径,足见寻敌之难,实非易事。

这亦非孙之獬在此空谈,其言一出,众多大臣纷纷点头称是,显然此事涉及利益甚巨。

朱由校转头询问张瑞图对此的看法。

张瑞图此刻心中纠结万分,对是否应允此事犹豫不决。

然而,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还是说道,“陛下,此事确实可行。”

原本有人揣测张瑞图或许不会赞同赵鹤天的策略,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张瑞图竟然表示同意。

魏忠贤见张瑞图竟然支持赵鹤天的大计,不禁感到些许惊讶。

张瑞图缓缓而言,“若按照此计划行事,解决草原上的其他问题,定能如愿以偿。目前,因先前地下提及的小冰川期问题,已成为一大困扰。”

“由此可见,恐怕我大明国势将一年不如一年。”

“尽管林丹汗已被大明擒获,但其留下的牧场及资源犹在。若我们不将其夺取,其他部落必会竞相争夺,一旦被夺,其实力必将大增,未来或将成为我大明的劲敌。”

“明年或后年,若他们的粮食不足,势必会继续侵扰我大明。”

其他大臣闻此言,皆感事态严重,此乃不容忽视之大问题。 朱由校听罢,内心更加坚定了决心。但他见部分大臣仍存犹豫,便继续鼓励张瑞图发表意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