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八旗编制594(2 / 2)

最后慢慢地就给你掺沙子,先渗透,后来就直接改编整队,夺权完事。

崇德四年,汉军又分为四旗,旗色是纯皂色,皂镶黄,皂镶白,皂镶红。

到了崇德七年,四旗变为八旗,旗色与满洲一样,短暂的四旗取消了,这是汉军八旗的由来。

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现在彻底凑齐了,那么一共是二十四旗吗?

当然不是,其实还是八个旗,以镶黄旗为例,镶黄旗下,辖有满洲,蒙古,汉军这三个类似的种族成分,都是镶黄旗内的成员,根据什么时候入伙,分为三个部分,大体上是根据族群划分的。

八旗在入关后,男女老幼都称为旗人(据说正黄旗老太太头上都有“通天纹”)其他非八旗的都称为“民人”。可见,现在满族的民族成分极为复杂。

按照早期八旗的编制:300x5x5,每旗共计7500人。八旗就应该是六万人。

实际上则不然,八旗早期的编制想法是每旗7500人,这7500人当然都是可以作战的男丁。

作战就要有死亡伤残,部队损失了人数,有成丁的儿子可以顶替。

但是不一定每人都生男孩吧,生女孩的就顶替不了名额,或者儿子没长大的也顶替不了。

所以7500人的名额应该随着战事的进展不能满编,所以八旗的人数出现了人数不一致,有多有少的现象。

早期的后金军队隶属体制,有着浓厚的游牧民族特色。

虽然名义上八旗都是后金军队,但实际八个旗都有各自的旗主,旗下的军队类似旗主的奴隶。

努尔哈赤老年时,八旗旗主逐渐开始形成各自的山头势力,为争夺权力纷纷站队。

大妃阿巴亥的三个孩子多尔衮,多铎,阿济格各领一旗,形成较强的势力,与皇太极、代善等人进行政治角逐。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

顺治八年多尔衮死,顺治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建奴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实行永久性的驻扎。

随后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百姓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并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

建奴对自己人的极大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

八旗制度与建奴政权相始终,它既是建奴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建奴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阿济格入关全军覆没后,建奴满洲兵的缺额目前还未填补上。

这次岳托不但让入关的两红旗满洲兵被灭,连两红旗蒙军和汉军同样无人一人逃出关。

多尔衮和多铎的两白旗如果入关,肯定也会被明军打掉。

皇太极真的难以想象,明军战斗力现在究竟强到何种程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