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事定229(1 / 2)

次日清晨,朝会的钟声准时响起,回荡在皇宫的每一个角落,宣告着新的一天以及朝中重要事务的开启。百官身着朝服,神色各异,纷纷步入大殿,心中暗自揣测着今日朝会上的风云变幻。

李渊端坐于龙椅之上,面色威严而深沉,目光扫过殿下的群臣,最终缓缓开口:“诸位爱卿,朕有要事宣布。”

大殿内顿时一片肃静,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李渊身上。李渊轻咳一声,继续说道:“近日来,朕深感朝中局势复杂,兄弟阋墙,实非朕所愿见。为了维护大唐的稳定与和谐,朕决定对太子及秦王、齐王三人做出如下安排。”

说到这里,李渊停顿了一下,目光似乎有意无意地扫过了站在一旁的李麟戟,后者则面色平静,目光坚定,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切。

“朕决定,秦王李世民前往汾州就藩,齐王李元吉则前往洛阳就藩,即刻启程,不得有误。”李渊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不可抗拒的威严。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哗然一片。群臣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许多人面露惊愕之色,显然对李渊的这一决定感到意外。而太子李建成则面色惨白,身体微微颤抖,他明白这是父皇对他及两位兄弟的严厉惩罚。

“至于太子李建成,”李渊的声音再次响起,打断了大殿内的嘈杂,“朕命其闭门思过,无朕之明旨,不得擅自外出。望其能深刻反省,以儆效尤。”

此言一出,更是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朝中的气氛变得更为紧张。许多大臣面面相觑,心中暗自揣测着这背后的深意与可能的后果。

随着李渊的话语落下,大殿内的气氛骤然降至冰点,一片死寂之后,是逐渐升腾的躁动与不安。几位老臣率先按捺不住,纷纷跨出队列,跪倒在地,双手高举,声音中带着几分颤抖与急切。

“陛下,此举恐伤天和,秦王与齐王乃国家栋梁,骤然外放,恐生变故,望陛下三思啊!”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声音中带着几分哀求。

“陛下,太子殿下虽有过失,但念其年幼无知,且为国储君,闭门思过即可,何必如此严惩?”另一位大臣紧随其后,言辞恳切,眼中满是对未来的忧虑。

一时间,大殿内跪倒一片,群臣纷纷进谏,请求李渊收回成命。然而,李渊的面色却愈发阴沉,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站起身来,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的一片混乱。

“朕意已决,尔等无需多言!”李渊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大唐江山,岂能因一己之私而动摇?朕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

言罢,李渊怒目圆睁,气势逼人,大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群臣皆噤若寒蝉,无人再敢出声。

在李渊的威严之下,大殿内恢复了短暂的宁静,但这份宁静很快就被新的波澜打破。李渊的目光再次扫过群臣,最终停留在李麟戟身上,眼中闪过一抹赞赏与决然。

“此外,”李渊的声音再次响起,打破了这片沉寂,“朕欲表彰一人,此人自幼聪慧,忠勇无双,为大唐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朕决定晋升李麟戟为齐国公,并赐其特殊恩典——在皇宫之内可不下马,见王不拜,更赐金锏一柄,遇有紧急之事,可先行处置,以彰其功。”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哗然,群臣惊愕之余,纷纷投来复杂的目光。有人羡慕,有人嫉妒,更有人不满。几位大臣更是按捺不住,再次跪倒在地,声音中带着几分急切与不满。

“陛下,此举不妥!李麟戟虽有功于国,但如此厚赏,恐引群臣不满,且有违祖制,望陛下三思!”一位大臣高声进谏,言辞激烈。

“陛下,金锏之重,非同小可,赐予臣子,恐生事端,望陛下收回成命!”另一位大臣也紧随其后,语气中满是担忧。

群臣纷纷附和,大殿内再次陷入一片混乱。然而,李渊却不为所动,他的目光始终停留在李麟戟身上,眼中闪烁着信任与坚定。

“朕意已决,尔等无需多言!”李渊的声音再次响起,比之前更加沉稳有力,“李麟戟为大唐鞠躬尽瘁,忠肝义胆,其功其德,当受此赏。朕知尔等或有异议,但大唐江山,需有能者居之,赏罚分明,方能激励士气,共谋大业。”

言罢,李渊目光凌厉地扫过众臣,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再者,朕之决定,岂是尔等所能轻易置喙?若有再言者,视为抗旨不遵,严惩不贷!”

大殿内顿时一片死寂,群臣面面相觑,无人再敢出声反对。李麟戟则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声音沉稳而有力:“臣李麟戟,谢陛下隆恩。臣必当尽心竭力,为大唐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此言一出,大殿内响起一片稀稀落落的掌声,虽然仍有不少大臣心中不满,但在李渊的威严之下,也只能选择接受这一事实。而李麟戟,则在这一刻,成为了大殿内最耀眼的存在。

在李麟戟坚定的誓言之后,大殿内的气氛略有缓和,但依旧弥漫着紧张与不安。李渊见状,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仿佛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轻轻抬手,示意李麟戟退下,随后,目光再次扫过群臣,语气中多了几分温柔与庄重。

“另有一事,朕欲借此机会宣布。”李渊的声音在大殿内缓缓响起,每一个字都清晰可闻,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朕决定,将公主李秀宁、郡主李雪雁,同时赐婚于李麟戟,以表彰其卓越功勋,并期望通过此联姻,进一步加强皇室与功臣之间的纽带。”

此言一出,大殿内再次沸腾起来,但这次的哗然之中,更多的是惊愕与不解。群臣纷纷交头接耳,议论声此起彼伏,尤其是当得知李秀宁也在赐婚之列时,更是引起了一片轩然大波。

“陛下,此举万万不可啊!”一位大臣急忙跪倒在地,声音中带着几分焦急,“公主李秀宁本是柴家儿媳,虽柴绍不幸早逝,但公主身份尊贵,岂能轻易改嫁?更何况,李麟戟年岁尚轻,与公主年龄相差悬殊,此举实乃违反天理人伦!”

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了不少大臣的响应,尤其是柴家势力,更是群情激愤,纷纷上前陈情,请求李渊收回成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