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朝会争论241(1 / 2)

随着李麟戟的话语落下,朝堂之上顿时陷入了短暂的沉寂,随后,一股暗流开始在百官之间涌动。几位持反对意见的大臣,脸色更加阴沉,他们相互交换着眼神,似乎在寻找更有力的反驳之词。

“李将军此言差矣!”一位身着华丽官袍的中年大臣站了出来,声音中带着几分不屑,“你口口声声说为了大唐边疆安宁,实则不过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想要借此机会建功立业罢了!”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哗然。不少大臣纷纷点头附和,对李麟戟投去了质疑的目光。李麟戟眉头微皱,但并未立即反驳,他深知此时若乱了阵脚,只会让对手更加得势。

“哼,李将军,你可知西域之地凶险万分?一旦战事不利,我大唐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你如此轻率行事,岂不是将我大唐的安危置于不顾?”另一位大臣也站了出来,言辞激烈,仿佛要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李麟戟身上。

朝堂内的气氛瞬间紧绷到了极点,空气仿佛凝固,每一声呼吸都显得格外沉重。那些原本沉默的官员,此刻也纷纷按捺不住,或低语议论,或面露忧色,整个大殿被一种微妙的紧张感所笼罩。

“李将军,你言之凿凿,却未曾考虑过边疆将士的生死,以及连年征战给百姓带来的疾苦!”一位年迈的文官颤巍巍地站起身,眼中闪烁着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的恐惧,“战争非儿戏,一旦点燃,便可能引发连绵不绝的战火,到时又该如何收场?”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更多文官的共鸣,他们纷纷点头,有的更是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朝笏,似乎要将所有对战争的担忧与不满都倾泻而出。

然而,就在这片反对声中,武将们的立场却异常坚定。一位身披铠甲、面带刚毅之色的武将挺身而出,声音洪亮地反驳道:“我等身为武将,保家卫国乃天职所在!若因畏惧凶险而退缩,何以面对边疆受苦的百姓,何以面对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魂?李将军的提议,正是为了守护我大唐的疆土与百姓的安宁,何错之有?”

此言犹如一把利剑,瞬间刺破了文官们的指责,武将们纷纷附和,气势如虹。他们或拍案而起,或怒目而视,与文官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哼,尔等书生,只知纸上谈兵,何曾见过战场上的生死搏杀?”一位年轻的武将冷笑一声,言语中充满了对文官们的不屑,“若是怕了,便回家抱孩子去,这朝堂之上,自有我等武将守护!”

这话一出,立刻激怒了众多文官,双方开始了一场激烈的口舌之战。文官们指责武将们好勇斗狠,不顾大局;武将们则反驳说文官们软弱无能,只会空谈误国。一时间,朝堂之上骂声四起,混乱不堪,仿佛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悄然打响。

随着双方情绪的逐渐升级,朝堂内的争执愈发激烈,言辞之犀利,几乎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文官们的声音中开始夹杂着刻薄的挖苦与讽刺,而武将们的回应也愈发粗鲁无礼,仿佛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砸在对方的心头。

“你们武将,除了会舞刀弄枪,还懂什么?国家大事,岂是你们这些莽夫所能决断!”一位文官愤怒地挥动着手中的朝笏,语气中充满了对武将们的蔑视,“边疆安宁,岂是单纯依靠武力就能解决的?你们可曾想过,一旦战争爆发,多少家庭将支离破碎,多少无辜百姓将流离失所!”

此言一出,武将们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仿佛被触及了逆鳞。一位须发皆张的老将猛地站起身,怒目圆睁,声音如雷贯耳:“书生误国!你们只知道在朝堂上夸夸其谈,可曾想过边疆将士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长城?我们守护的,不仅仅是疆土,更是你们这些躲在后方、享受着安宁生活的人的命!没有我们的牺牲,何来你们的安稳!”

年轻武将的言辞更加激烈,他们嘲讽文官们只会在纸上绘制蓝图,却不懂实际操作的艰辛与危险:“你们可曾亲手杀过敌人?可曾在生死边缘徘徊过?我们每一次出征,都是将生死置之度外,为的是国家的尊严与百姓的安宁!而你们,只会在这里指手画脚,说些风凉话!”

双方的骂战愈发失控,言语中的侮辱与攻击几乎到了难以入耳的地步。有的大臣甚至开始动手推搡,场面一度混乱不堪。朝堂之上,昔日的同僚如今仿佛变成了仇敌,彼此间充满了敌意与不信任。

就在这时,皇帝的威严之声骤然响起,如同天际惊雷,瞬间穿透了朝堂之上的喧嚣与混乱。这声音里不仅有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更蕴含着深深的失望与愤怒。

“够了!”李渊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声音如雷贯耳,让整个大殿都为之震颤。他的眼神锐利如鹰,扫视着下方一片混乱的群臣,脸上写满了不悦与威严,“你们看看自己,成何体统!朝堂之上,本应议事论政,如今却如同市井之民争吵不休,简直荒唐至极!”

群臣闻言,皆是一凛,纷纷停下了争吵,低下头去,不敢直视皇帝愤怒的目光。整个大殿再次陷入了死寂,只余下李渊沉重的呼吸声在回荡。

“我大唐乃泱泱大国,百官皆乃国家栋梁,理应心怀天下,以大局为重。如今却因区区一事,便争执不休,甚至动手推搡,简直有失体统!”李渊的声音中充满了责备与失望,“你们可曾想过,这样的行为若传扬出去,会让天下百姓如何看待我大唐的朝堂?又如何能取信于民,治理国家?”

李渊的话语如同重锤一般,狠狠地敲击在每一位大臣的心头。他们面面相觑,皆是羞愧难当,意识到自己的失态与无礼。

“朕今日便要在此重申,无论文官武将,皆应以国家为重,以百姓为念。面对分歧与争议,应当以理服人,而非以势压人;应当求同存异,共同商议对策,而非相互攻讦,破坏朝堂和谐。”李渊的语气逐渐缓和,但依旧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尔等身为臣子,当以此为戒,切勿再犯!”

言罢,李渊深深地看了群臣一眼,那眼神中既有责备也有期待。他相信,经过这一番训斥,群臣定能反思己过,重新找回那份应有的理智与冷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