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赚钱大计(求订阅)124(1 / 2)

祭文的余音久久不散,它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像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让介休城的每一个人都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内心变革。

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思考如何让自己和这片土地更加坚韧不拔。

当仪式结束,人群缓缓散去,但每个人的步伐都比来时更加坚定。

他们心中暗暗立誓,无论是耕田织布,还是从军习武,都要以英烈为榜样,用自己的方式,为介休城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

这场公祭,不仅纪念了英雄,更点燃了全城上下同仇敌忾、共赴未来的决心和信念。

阳光渐渐驱散了清晨的寒意,照耀在每个人的脸上,那不仅是自然的温暖,更是心灵深处被唤醒的希望之光。

公祭之后,李麟戟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他深知,纪念与缅怀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活着的人过得更好,如何让介休城的百姓能够从灾难中彻底站起来,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

他开始深入思考,如何从根本上提高介休百姓的收入,让经济与民生得以复苏与繁荣。

深夜的书房中,烛光摇曳,李麟戟手捧文书,眉头紧锁,反复研读着介休城的地理、物产、人口及过往的贸易记录。

他心中萌生出一个长远的规划:一是发展农业,二是促进手工业,三是开拓贸易。

李麟戟的思绪在烛光下跳跃,他的目光落在了关于农作物的记载上,一个念头逐渐在他心中成型。

他忽然想到,介休城周边拥有优质的麦田与果林,为何不尝试提升本地酒的品质与产量,进而开拓市场,带动经济呢?

大唐虽然酒文化盛行,但市面上的酒大多度数偏低,即便是享有盛誉的“三勒浆”,与后世相比,仍有提升空间差距仍是很大。

如果能酿造出更高品质、更具特色的酒,不仅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还能吸引外来贸易,提升介休城的知名度与经济收益。

说起,对外贸易,李麟戟想到了一个人。

他的县学同窗--孙良才。

孙良才继秋闱不中之后,便放弃了科举,全面接手了家中的商贾之事。

在阳泉县时,李麟戟也曾与孙良才探讨过何为商道,期间孙良才的言语让他意向颇深。

思至此,李麟戟提笔沾墨。

良才兄台鉴:

光阴荏苒,自别以来,倏忽数载。吾兄商途顺遂,闻之不胜欣喜。麟戟虽身在官场,然心系桑梓,时刻思谋介休百姓之福祉。

今介休历经雪灾之厄,百姓生活待兴,百业待举。吾深知,非一己之力可为,故亟需贤才如兄台者,共襄盛举。

吾近有思,欲以介休之地利,兴农桑,促工贾,拓贸易,以期经济复苏,民生改善。忆及吾兄昔日言商道之精辟,深以为然。

特此修书,诚邀吾兄莅临介休,共商大计。如蒙不弃,望早日命驾,同赴介休,以酒会友,共话桑梓。

期盼佳音,敬颂商祺。

李麟戟手书

武德五年冬月

信件写毕,李麟戟再次审阅,确认无误后,细心卷起,放入信封,用火漆封缄。他叫来信差,亲手将信交到信差手中,叮嘱道:“此信关系重大,务必快速安全地送达阳泉孙良才孙先生手中。” 信差领命,快马加鞭,朝着阳泉县的方向疾驰而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