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秦王相邀156(1 / 2)

河南道大旱,赤地千里,百姓生活陷入困顿,形势日益严峻,各地急报频传,令李渊忧心忡忡。

数日之后,正值朝会,金碧辉煌的大殿内,文武百官齐集,气氛庄严肃穆。李渊坐在御座之上,目光环视一周,面容凝重。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诸位爱卿,近日来,朕不断收到河南道的急报,旱情非但未有缓解,反而愈发严重,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朕心痛不已。”

群臣听闻,神色各异,有的忧虑,有的紧张,也有几位心系民间疾苦的官员,眉头紧锁,显露出深深的忧虑。

李渊接着说:“此等危急关头,朕决定派遣得力之人前往河南道,主持抗旱救灾事宜。此人不仅需具备卓越的治理能力,更需有深厚的民本情怀,方能在这艰难时刻,引领民众共渡难关。”

朝堂上一时陷入了沉默,众臣都在猜测,谁会被委以如此重任。这时,李渊的目光再次落到了李麟戟身上,眼中闪过一丝期许:“李麟戟,你既有创新之才,又在介休县展现了卓越的治理能力,更在农业技术上有所建树,朕认为你是主持河南道抗旱的最佳人选。你可愿担此重任,为朕分忧,为百姓解困?”

李麟戟心中一凛,他知道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也是一次展现能力、为国分忧的绝佳机会。他沉稳地回答:“陛下,臣不敢推辞,愿肝脑涂地,为解救河南道旱情竭尽全力。”

李渊听闻李麟戟的坚定答复,满意的神色溢于言表,随即宣布道:“既然如此,朕特赐你‘抚民抗旱特使’之职,授以符节,代表朕意,全权负责河南道的抗旱救灾事务。你可调动沿途州县资源,一应事宜皆可凭你决断,无需事事请示,以求迅速有效。同时,朕赐你尚方宝剑一把,此剑象征皇权,凡抗旱途中遇到玩忽职守、阻挠救灾者,无论官职大小,你皆可先斩后奏,以确保抗旱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言罢,一名侍卫恭敬地捧上一柄镶嵌宝石、雕饰华美的金色剑鞘包裹的宝剑,递至李麟戟面前。

李麟戟双手接过,感受到剑身沉甸甸的重量,深知这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与信任。

李渊又道:“为确保你此行安全,以及抗旱指令的畅通无阻,朕将派遣一队金吾卫随你同往,他们将听从你的调遣,保护你及同行人员的安全,确保物资运输不受干扰。”

金吾卫,作为皇家禁军的一部分,素以忠诚勇猛著称,他们的加入无疑为此次抗旱行动增添了厚重的保障。群臣听闻,无不为李渊的果断与魄力所折服,同时也对李麟戟的重任表示由衷的钦佩与支持。

李麟戟手持宝剑,面向李渊,深深一拜:“陛下圣明,臣必不负所托,竭尽全力,解百姓于倒悬,让河南大地重现生机。抗旱归来之日,愿向陛下献上一片丰收的沃土。”

几位年迈的老臣交头接耳,其中一位捋着花白胡须,低声说道:“陛下此举,实属罕见,将如此重大的责任与权力集于李麟戟一身,足见其信任之深啊。”

另一侧,几个年轻官员则面露羡慕,其中一个忍不住低声感叹:“李麟戟大人真乃国之栋梁,如此机遇,怕是百年难遇。”

议论声中,李渊再次抬手,示意众人安静,他目光威严,声音洪亮:“诸位爱卿,非常时期当行非常之事。河南道的旱情刻不容缓,李麟戟此行,关乎万千百姓生死,朕愿意给予最大的信任与支持。尔等身为朝中重臣,更应齐心协力,共赴时艰,勿让私心杂念影响抗旱大计。”

李渊的话掷地有声,如同一股清风,吹散了殿内的喧嚣。群臣们纷纷静默下来,重新整理衣冠,齐声应和:“陛下圣明,臣等谨遵圣意,定当全力协助李麟戟大人,共渡难关。”

李渊见群臣一致表态,心下稍安,又转头询问李麟戟:“麟戟,此去河南道,抗旱任重道远,你可还有何需求,尽管直言。”

李麟戟沉思片刻,语气坚定而恳切:“陛下,臣斗胆请两个人伴我同行。其一,乃程处默,他虽年轻,但勇力过人,可助我一臂之力;其二,翰林院编修孙伏伽,孙大人学识渊博,善长文案,且与臣同年登科,志趣相投,有他相助,必能更好地记录此行事迹,总结经验,供后世借鉴,亦能助我处理文书,确保抗旱举措得以准确传达与实施。”

李渊听闻,点头表示赞同:“程处默勇猛有加,朕亦有所耳闻,自是信得过的帮手;至于孙伏伽,学问深厚,又与你情谊深厚,确实合适。你既有此请求,朕自当允准。程处默与孙伏伽,即刻调派,随你同行。”

朝会之上,随着李麟戟被授予重任的尘埃落定,

朝会结束后,李渊站起身,目光落在李麟戟身上,眼中闪烁着赞赏与期待。他微微颔首,对李麟戟说道:“李麟戟,你随朕来,朕在两仪殿还有些事务要与你商议。”

李麟戟心中一凛,深知这是陛下对他的进一步信任和重托。

他急忙整理衣袍,跟随在李渊身后,穿过长廊,来到庄严肃穆的两仪殿。

随着朝会的结束,大臣们纷纷退下,但议论声并未随之消散。

几位年长的大臣,虽然面上保持着沉稳,但眼中却难掩对李麟戟的羡慕之情,低声讨论着。

“李麟戟此去,肩上的担子可不轻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捋着胡须,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

“是啊,陛下将如此重任交于他,可见其对他寄予厚望。”另一位大臣附和道,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不过,这等荣耀,也非人人能担。”第三位大臣插话,语气中带着几分自嘲,“我等虽有心为国分忧,但若论起治理和民心,恐怕不及李麟戟。”

此时,一位年轻的官员走了进来,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李麟戟的羡慕和敬仰。“诸位大人,李麟戟大人此次能够获得陛下如此信任,定是因为他不仅有才干,更有为民请命的胸怀。”年轻官员的话语中带着一丝向往,“我等若想获得如此机遇,还需更加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见识。”

老臣们闻言,相互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认同。“年轻有为,你说得对。”其中一位老臣点头称赞,“我等虽年长,但学习之心不可丢。李麟戟大人的事迹,也当成为我等学习的榜样。”

在另一侧,几位年轻官员也在窃窃私语,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李麟戟的羡慕和敬佩。

“李麟戟真是我们的楷模,能够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就获得陛下如此重用。”一位年轻官员感叹道。

“是啊,他的才华和胆识,确实让人佩服。”另一位年轻官员回应,“我等也应当以他为榜样,努力提升自己,争取有朝一日也能为国家分忧解难。”

他们的讨论中,既有对李麟戟的羡慕,也有对自己未来的憧憬和决心。

虽然每个人的心思各异,但共同的目标却是一致的——为国家的繁荣和百姓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两仪殿内,李渊坐在龙椅上,手中把玩着一块玉珏,目光落在李麟戟身上,带着几分戏谑的笑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