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该来的终于来了182(2 / 2)

灵石县,得名于境内著名的灵石山,山中藏有奇异之石,被当地人视为吉祥之兆。该县风景秀丽,山川壮美,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赋诗,因此文化底蕴深厚,文风鼎盛。

同时,灵石县也是晋商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商贾文化浓厚,商贸活动活跃。

霍山县,则以矿产资源丰富著称,尤其是铁矿。

李麟戟安顿好后,立刻意识到要迅速整顿并提升汾州治理水平,第一步就是要凝聚人心,加强与下属各县的沟通。

他转身对身边的一名文书书吏说道:“速速拟写公文,通知孝义、介休、灵石、霍山等所有属县的县令,三日后齐聚刺史府,共商治理之策。”

书吏领命,即刻伏案疾书,笔走龙蛇,很快便拟好了一份简洁而庄重的通告。内容大致如下:

“兹有新任刺史李麟戟,承蒙圣上恩泽,莅临隰城,接任刺史之职。鉴于当前时局之需,地方治理亟待加强,民生福祉亟待改善,特此召集诸位县令,共商大计,携手共进,以图振兴我汾州,惠及万民。

请各属县县令务必于三日后辰时,莅临刺史府,勿误。此行旨在交流经验,共谋发展,望诸君勿吝赐教,共绘我汾州繁荣新篇章。”

李麟戟审视过公文后,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命书吏火速将公文送往各属县。

与此同时,他亦派遣了几名得力差役,确保公文能够及时、准确地送达每位县令手中,避免任何延误。

消息一经发出,各属县县令皆感意外,毕竟新任刺史上任伊始即召集众人议事实属罕见,但他们也都清楚,李麟戟在介休的政绩有目共睹,他此番举措定有深意,于是纷纷调整行程,准备按时赴会。

三日之期很快到来,刺史府内,李麟戟早已在正堂设席,等待各位县令的到来。

他身着官服,显得格外庄重,目光坚定,透露出他对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对未来的憧憬。

随着辰时的临近,各属县县令陆续抵达,他们有的神情肃穆,有的面带疑惑,但都对这位新任刺史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李麟戟一一迎接,态度谦和,但不失威严,他与每一位县令简短寒暄,同时也不忘询问各属县的近况,展现出了良好的亲和力与领导风范。

在李麟戟的号召下,各属县县令齐聚一堂,他们围绕着如何提升治理效能、改善民生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然而,这其中,青阳县令王伯海显得格外尴尬与不安。

他原本因对李麟戟推广曲辕犁心生不满,认为李麟戟折了他的名头,便私下向长安的家族求助,意图扳倒李麟戟。

可命运弄人,李麟戟非但没有遭遇挫折,反而升迁至刺史,成了他的直接上司。

王伯海踏入刺史府,脚步沉重,心中五味杂陈。

他环视四周,注意到其他县令与李麟戟之间的和谐交流,心中那股不甘与怨恨犹如被风干的藤蔓,紧紧缠绕着他。

他本以为自己在青阳的借助家族的力量足以让自己在同僚中脱颖而出,却未料到李麟戟的光芒如此耀眼,以至于他之前的小动作显得如此渺小和可笑。

他表面上堆砌着礼貌的笑容,内心却如同被针扎一般。

王伯海试图在谈话中保持常态,但每当目光与李麟戟相遇,他都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那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愧疚与恐惧的混合体。

他担心李麟戟是否会对他报复,毕竟如果是他肯定会按着头,别再想起来了。

议事中,李麟戟提出的种种革新方案和对民生的深切关怀,赢得了在场多数县令的赞赏。

王伯海听着,心中五味杂陈,一方面他不得不承认李麟戟的能力和远见,另一方面又懊恼自己为何会有那样的嫉妒心,以至于做出那样短视的行为。

他暗自思量,自己是否应该找个机会向李麟戟坦白一切,寻求谅解。

但每一次这样的念头升起,随即就被骄傲和害怕失败的心理压了下去。王伯海的内心在斗争,他既想摆脱负罪感,又害怕坦白后会失去现有的地位和颜面。

在李麟戟的引导下,西安擦灰姑娘气氛热烈而高效,而王伯海却始终无法完全融入其中,他的眼神时而闪烁,时而低垂,心思复杂。

在讨论间隙,他独自一人站在偏僻的角落,目光穿过窗棂,望着远方,心中默默盘算着,自己未来的路该如何走,是否该放下私怨,真心实意地为百姓做事,效仿李麟戟,以实际行动赢得尊敬和认可。

议事完毕,随着各属县县令纷纷起身告辞,刺史府的大堂逐渐恢复了宁静。

李麟戟目送众人离去,他们的背影各自带着不同的表情和心态,有的振奋,有的沉思,而王伯海则显得格外沉重,步伐缓慢,似乎每一步都踏在他的心头上。

待最后一位县令的身影消失在门外,李麟戟转向王伯海,轻轻招手,示意他留下。

王伯海心头一紧,面上却故作镇定,缓缓走向李麟戟,心中暗自揣测着可能面临的责难或是羞辱,甚至已经在脑中构想好了辩解的说辞。

“王县令,请留步。”李麟戟的声音平和而沉稳,没有半点预想中的严厉。

王伯海停下脚步,转过身,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心中却是五味杂陈,他勉强开口:“李刺史,还有何吩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