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掩埋的古庙(二)556(1 / 2)

第一层西壁龛内北壁下方,图画分成五层。</p>

由下而上,第一层排列各种动物。第二层有数名着大袍的僧人并坐。第三、四层绘诸菩萨和天神簇拥着中央大型佛龛。</p>

主尊阿弥陀佛坐于龛内,俨然为弥陀净士。</p>

龛顶延伸至第五层,此层并列七尊小型的阿弥陀佛。</p>

第一层至第四层之构图,简略地代表了佛教法界的次第。</p>

主尊阿弥陀佛带头光及背光。</p>

红色身相,饰耳珰,披璎珞,着红色通肩袈裟,上缀骑象弓箭手。</p>

佛莲座由五只昂首而立的蓝色孔雀负驮,二龛柱身饰瑞兽相互叠立,上方瑞兽负驮一人。</p>

柱头各有一摩羯鱼匍匐其上,均背负一神只。</p>

佛右侧神只手持幢幡,左侧神只持伞盖,二者同持长形乐器,面向主尊作鸣吹状。</p>

摩竭鱼身长如龙,向上弯曲伸展,缘饰大小不一的圆圈。</p>

圈内彩绘卷云纹,二尾末端相连,尾端承托一白色狮形兽,肩饰双翼,手持珠串。</p>

龛顶外四臂神祗分坐两侧,皆乘坐白色瑞兽,结印持物,俯瞰下方。</p>

第四层佛左侧向外依序为。</p>

红色身相的除一切盖障菩萨,印度神祗湿婆,提毗、风天、帝释天、水天等。</p>

右侧以红色身相之弥勒菩萨为首,其后为俯首礼敬的供养人和其他菩萨。</p>

第三层佛龛左侧为首者为文殊菩萨黄色身相。</p>

后方依序为毗湿奴、梵天、象鼻天、韦驮天等。</p>

另有十一名僧侣隐现于菩萨和诸天头顶上方。</p>

右侧则为白色身相的莲花手菩萨及五尊带头光,身形迥异的菩萨。</p>

第二层左排宽袍僧人蓄灰须,显得年纪较长。</p>

右排蓄黑须,似较年轻。</p>

诸僧均戴圆锥形高帽,帽缘宽大。</p>

群像背景列诸多供养物,富有浓厚的宗教仪式氛围。</p>

底层绘各式动物,有鹿、天鹅与猴子摇树图,姿态鲜活。</p>

阿閦佛呈蓝色身像,着红色袈裟,作触地印,趺坐于白象之背。</p>

主尊为阿閦佛,其身黄色,而非常见蓝色。</p>

戴宝冠,饰璎珞,着金色袒右肩袈裟,手作触地印,趺坐于一对白象承载之莲座上。</p>

主尊四周围绕诸多僧侣,虔诚礼佛,另有贵族装扮男女供养人和手持念珠的青年。</p>

诸像头上绘连弧形火焰纹饰带,上方二侧悬浮数座宝塔。</p>

一层北墙壁佛龛内西侧下方文殊菩萨壁画。</p>

主尊文殊菩萨四臂,二主臂当胸结印,另一右手举剑,左手拈茎若游丝之莲花,趺坐于双狮负驮的莲座上。</p>

龛形如宫殿,龛座二侧有僧侣,或俯首跪伏,或伫立合掌。</p>

图右侧僧侣上方为湿婆,梵天等印度神祗,左侧可见女供养人和龙王等像。</p>

左端上图绘四名僧人拈花步向主尊。</p>

为首者托一供盘,其下方背景建筑似殿堂,一女子将紧结彩带的供盘给正拾级而上的另一女子。</p>

阿閦佛壁画,佛居佛中位置,四周围绕造型相近的小型阿閦佛,总计七百一十二尊,均呈蓝色身像,着红色 袈裟,做触地印,趺坐于白象背上。</p>

三层堂第一层东壁龛外南侧文殊菩萨图。</p>

中央绘一主尊文殊菩萨,龛外四周围绕七百二十八尊小型文殊菩萨像,呈现千佛图的恢弘气势。</p>

北侧主尊呈四臂像,黄色身相,带头光,顶戴锥形宝冠,冠缯飘曳垂肩,貌清秀,饰耳珰及璎珞,袒上身,下束腰布,纹饰繁复。</p>

二主臂右手执箭置于腹前,左手拈承托经本之长茎莲花,长茎若游丝,极为别致。右手握剑上举,左手持弓,四臂近侧各有一小轮,红底。</p>

主尊莲座两侧雪狮张牙舞爪,形象夸张。</p> 主尊身后为一大圆轮,边缘绘数圈斑斓纹饰。</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