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123(1 / 2)

  但她话音刚落,却忽听她的小伙伴迟疑着出声,“交接问题……也不一定真有那么麻烦吧。”

  李清月没因为刘仁轨的一番话打退堂鼓,而是继续端详着面前的地图。

  水路上的路线被老师以朱笔勾勒,正是——

  长安-潼关-三门峡上游分界-三门峡下游分界-洛阳。

  自上游分界处和洛阳之间有一条额外的南面陆路,也就是他们即将要走的,但不能用于大规模粮食的运输。

  消耗太高了。

  素筠的想法便随之而来,那就是将三门峡下游到上游的水路转为一条新开辟的北道陆路。

  这确实带来了刘仁轨话中所说的水陆转运交接问题。

  可瞧瞧现代的快递吧,从来都不是直接从厂家发货地直接一口气送到家门口的,这其中不是也有运输工具的换乘吗?

  对此,快递做出的应对方式,就是在中间建立一个个转运的站点和代存点。

  那这解决方法,好像也完全可以套用到这里!

  比如说,在三门峡的上游和下游各自建立起一个粮仓作为中转站。

  而后,先将洛阳的粮食通过水路运送到三门峡下游,塞进这个粮仓里,从这个粮仓出发走陆路将其运送到上游的那一个粮仓里。①

  若考虑到陆路的运送能力不足,便在这一段上多加人手好了。

  或者将其分摊在关中还没有急需要粮的时候来运。

  再便是将上游粮仓里的粮食重新经由水路从三门峡上游往长安送。

  这样一来,就完全不必像是刘仁轨所说,非要将洛阳到长安当做一段路来看待。

  这其实被两个粮仓隔绝成了三段路。

  李清月一边将她的想法说了出来,一边又将三门峡上下游的那个点又重重地戳了两下,仰头朝着刘仁轨问道:“老师觉得,这个增设两处转运仓的想法,配合素筠的那个建议,可行吗?”

  刘仁轨已愣在了当场。

  在李清月徐徐道来的那一刻,他骤然意识到,不仅仅是他,包括现如今朝堂上对于运粮之事持以悲观态度的人,好像都陷入了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便是非要让粮食自已有的路径中运输。

  像是李素筠所说在三门峡水段北道山中开辟新路的想法,正因为对他们来说“劳师动众”,才往往被忽略掉。

  第二个误区就是转运仓设置的位置。

  自秦汉统一、粮食周转需求增大后,天下各地的漕仓应运而生,但绝大多数都设置在河流交接口或者是河流与城市的衔接之处。

  前者是为了方便更换船只,满足不同河道运输条件的需求,后者则是为了将船只所运载的粮草送抵城市之中。

  那么在大河的三门峡水道处专设两处粮仓,就是有悖于此前设置逻辑的。

  但它可行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