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453(2 / 2)

  他控诉郑仁泰为主帅,先是诛杀已经降服的士卒,又在追逐逃亡俘虏之时,不知道抚恤士卒、计算军资军粮,以至于骸骨遍野,甲兵滞留于荒原,资助了随后清理战场的敌寇。

  这一段话,最后以一句万分沉痛的“自圣朝开创以来,未有如今之丧败者”收尾。

  而后,他又控诉薛仁贵不仅没能劝阻主帅出兵,还不遵军纪劫掠铁勒各部,哪怕有先破铁勒之功,也绝不能对他有何种封赏,反而应当将他和郑仁泰全部交付有司,严格论罪。

  薛仁贵的情况其实好说,在铁勒部落已被平定的事实面前,将军功过相抵,无损于大唐的声名和李治这位天子的威严。

  但郑仁泰就不一样了。那毕竟是先帝在玄武门之变时候的旧臣!

  这封弹劾被陛下暂时扣押了下来,与有司商讨如何将此事的影响再降低些。

  这让本就身体不适的陛下越发没了心情管皇后这头。

  他所做的,只是在皇后告知筹办事宜已尽数达成后,先后颁布了两条圣旨,其余的事情便交给皇后来推动了。

  ------

  龙朔二年的四月尾声,两道圣旨砸在了本已平静下来的长安城中。

  一条是面向天下人的,一条则是面向朝堂官员的。

  这两条圣旨的内容并不相同。

  前者中写道:现在民间经常有父母刚刚亡故就直接继续嫁娶之事的行为,时间久了就大家都觉得习以为常了。还有些送葬的仪式上,比起悲痛,更多的还是一并欢饮,个个喝到酩酊大醉才回去,根本不像是个葬礼。寒食节也是如此,寒食扫墓原本应该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却只见到众人对坐举办欢庆之事,一点为先祖悲伤的样子都看不出来。

  这种种言行根本不该当在大唐这个礼仪之邦出现,有损唐人风气,应当予以禁止。②

  这一段话,乍看起来和僧侣没什么关系,因为这诉求端正的其实是世俗的风气,是在向民间重申孝道。

  但仔细看去,又分明是对随后之事的铺垫。

  若是百姓该当尽孝,也是世俗伦常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僧侣是不是也该当遵守呢?

  若是僧侣也需要遵守的话,在天子大过父母的君臣之义面前,叩拜天子好像也是一条应该被推行到僧侣之中的法令。

  但圣旨下达得相当体面,只提到了对民间风气的规范,并未强行让僧侣改变自己的做事之法,而是以随后面向朝堂官员的千人集议诏令,隐约透露出了天子的意图。

  【君亲之义,在三之训为重;爱敬之道,凡百之行攸先。】

  【朕禀天经以扬孝,资地义而宣礼。】③

  正是因为这样的缘由,出于宣扬孝道和礼法的需求,希望能够变更习俗,让道士、僧尼都对陛下、皇后、皇太子以及道僧各自的父母叩拜。

返回